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 第437章 事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37章 事了
    “你觉得随平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就目前而言,我认为他有成为世间良将的潜质。”
    当秦汉被迫联合,并且在奇怪的方面展开了内卷,将才成立没多久的“神圣大夏”,逼迫得上蹿下跳之时。
    两位死去已久的大贤良师,于祖陵山的树荫之下相对而坐——
    这座被夏人视为“兴起之地”的山岭,如今已成为了在夏国的死鬼们,常用的团建之地。
    夏文王初时还有些担心,这样是对先人的不恭敬。
    但何博却笑道:
    “这有什么不敬的?”
    “你这先祖是个喜欢热闹的,要是没谁理他,才是真的不恭敬呢!”
    于是之后,
    夏文王也慢慢习惯了在祖宗的坟头开趴。
    眼下,
    他正端着一碗绿豆汤,轻轻的嘬饮着。
    邹衍还在说,“为何不说是君主呢?”
    “他已经成为乞活军力捧的新人喽!”
    只要后面不中道崩卒,随平也不像夏玄宗那样脑子一坏,整出一些神奇的操作,
    那凭借随平此时展现出的领军能力,他的确能够带着乞活军,去争夺赵氏夏国丧失的天命。
    夏文王对他道,“想要成为一名君主,怎么可以只知道打仗呢?”
    “他还年轻嘛!有很多东西可以学!”
    “今天学会了领军作战,明天就可以学会制衡训人了。”
    “可以后的事情,谁能说的定呢?”
    夏文王放下绿豆汤,摇了摇头说,“就像你跟我都没有想到,乞活军会如此果决,把大权交到随平这个年轻人手里。”
    在“去世”之后,
    两位大贤良师对太平道,虽时常关注,但也没有太大干预。
    毕竟很多东西,
    他们这些老鬼替新人开个头,让他们知道面对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使用各种的手段,已经很足够了。
    域外的秦夏,不比诸夏的老家中原。
    虽然通过往来联络,互递国书,让他们知道中原的很多情况。
    可分支会在岁月中逐渐壮大,也会因为域外复杂的环境,让其生长出不同于中原的相貌。
    秦国的未来会如何,
    夏文王无法预料。
    但夏国若顺着当地特殊的风气一路下坠,那它的未来,瞄一眼南边的身毒,还是可以推测一二的。
    所以,
    夏文王老骥伏枥,给自己的子孙,送去了一个名为“陛下何故造反”的惊喜。
    当太平道在他俩放手后,迅速迎来分裂时,
    夏文王即便十分忧虑,也没有再“死而复生”。
    “总不能一直给不肖子孙擦屁股!”
    “也不能仗着鬼神的恩遇而肆意妄为。”
    域外的情况特殊,
    所以鬼神对域外死鬼们行为的管理,是较为宽容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
    这“宽度”会跟黄河的入海口一样,南北通畅,满地乱跑。
    好在,
    乞活军的存在,没有让他俩的心血白费。
    谁能想到,当初那几个平平无奇,未曾得到夏文王和邹衍注视的朴实道人,会扛起真正的太平道大旗呢?
    只是对方能力有限,也狠不下心去走那争天下立新朝的血腥之路,
    让乞活军长久以来,只能局限于乡野山村之地,做到“名副其实”的乞活。
    如今,
    随着随平这位年轻后辈的出现并显露出其特有的锋芒,那几个创建乞活军的太平道人,更是展现了夏文王当初都未曾有过的魄力。
    “左右对着不过二十岁的年轻人,我是不敢将基业交付出去,任他施为的。”
    “而且也不会舍得。”
    乞活军抱上了中原王师的大腿,又有秦军的加入,势力已然大涨。
    如若不然,
    西夏那位皇帝,也不会将之视为必须打压的对手。
    想来等王师一走,
    那位皇帝就立马要做“攘外必先安内”的事了。
    邹衍在旁边哈哈笑道,“你这个圣君,也有比不上别人的地方吗?”
    “天下哪有完美无缺的圣人?”
    “更何况你教导出来的弟子,在占卜推演之道上,也不是很上心嘛!”
    夏文王反过去呛了邹衍一句。
    且不提太平天国那群天字辈的神人,
    就说在决心培养随平之前,
    乞活军的主管道人在私底下,已经进行了多次的商议和争论。
    有赞同者,
    自然也有反对者。
    吵到最后,有人不耐烦了,提议用占卜来解决争论。
    “若是吉卦则通。”
    “若是凶兆则不通!”
    “让上天来决定这件事的结果吧!”
    结果却遭到了更多人的反对。
    “既然要做大事,那还管上天干什么!”
    “难道得到不好的结果,我们就不用跟皇帝对抗了吗?”
    乞活军整体的氛围,
    是比较平和的。
    这样的平和,让他们占据的地方,享受到了乱世中难得的太平,
    但也让乞活军在很多事上,没有其他势力那样的尖锐和直接。
    可乱世之下,
    太多转瞬即逝的机会,是不允许人有任何犹豫和思虑的。
    乞活军已经吃过相应的苦头了,
    也知道秦汉军队尽数离开后,自己会面临怎样的情景。
    那位很欣赏随平的道长将占卜用的龟壳丢到了地上,然后又将随平立下的功劳一一列出。
    “我的态度就在这里!”
    “我只问这件事情,谁赞成,谁反对?”
    其他人默默对视,
    最后还是选择了前者。
    这是他们自己做出的决定,
    以后是好是坏,也牵扯不到鬼神身上。
    “随他们去吧!”
    “快二十年了。”
    “也到了结束的时候。”
    ……
    “可我不想就这样离开!”
    当收到那位从秦国流窜来的宗室,因为吃了一盘身毒厨子献上的糊糊,随后腹痛难忍,急泄而死的可笑消息后,
    秦汉两国远派来此的“维和队伍”,也迎来了自己回程的时刻。
    西夏的月氏人被堵住了退路,受到许多夏国势力的夹击,已经没有力量,再对夏国做出什么破坏了。
    这群蛮夷会是如何下场,
    在于夏人的决定,而不在于秦汉。
    西夏的皇帝也不关心垂死的月氏人,
    他只是摆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日日摆出宴席,邀请秦汉的将军们饮酒庆祝这久违的太平。
    在酒席之上,
    皇帝用言语描绘着自己复兴国家的志向,并朝着东方叩拜,表达对天子的尊敬和感恩。
    这让秦将感觉很不舒服,
    也让霍将军明白,对方在暗示自己什么。
    考虑到东夏那边,
    那位开府治事的大将军,也用东夏皇帝的名义,向秦汉递交了国书,要求他们退出夏国,不要干涉自家内政的事,
    霍将军便直接说道,“既然你有这样的志向,夏国也逐渐平复,我也应该返回中原,向天子复命了。”
    他来的痛快,
    走的也很潇洒,
    没有对夏国的土地,展现出一丝一毫的留念。
    这让夏人更加称赞中原君子的风度,追慕中央之国的强大和文明。
    晚来了太久,来不及发散太多光热的秦军见状,心里只觉得酸涩非常:
    虽然我的确迟到了,
    虽然的确是他先来的,
    可这次……
    我是真的想做个好人啊!
    为什么就不能给个机会呢!
    只是,
    为了不损伤国家的颜面,
    为了不被汉人比下去,
    秦将再怎么不甘心,也要紧随其后的离开了。
    “夏国的未来会好吗?”
    在送别之时,
    刚刚接过大任的随平有些不安的询问大汉的冠军侯。
    他追随了这位将军一段时间,很多征战的经验,也来自于对方的教导。
    是以,
    随平将他作为了自己的老师。
    “那是你们的事情了!”
    霍将军骑在马上,摇了摇头说,“如果说话就可以决定一件事情的走向,身毒人早就天下无敌了!”
    在夏国待了一段时间,
    霍将军对身毒人的特性,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他们做事从来没赢过,但嘴巴上却一直没输过。
    随平点了点头,接受了来自长者的最后教诲。
    有感激王师恩德的平民随后上前,为他们送上离别的赠礼。
    那代表附近百姓的长者手捧着一个篮子说道:
    “马上就要到夏至了。”
    “我听说中央之国那边,有在入夏之前,食用粽子,和在水上行舟争渡的习俗。”
    “但路途遥远,想来当将军你们回到长安的时候,会错过这样的热闹。”
    “所以我们自己包了一些,希望你们能够在夏国,品尝到中原的味道。”
    随着域外和中原的联络日益增多,
    东边的齐人都能通过航船,来到夏国商贸了,
    五月初五那一天的相关习俗,
    自然也随之传入夏国,并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可和遵从——
    虽然对于“屈原”这位先贤,
    夏人了解的并不深入,
    但这并不妨碍夏人赞赏他对国家的热爱。
    除此之外,
    在气候上,
    饱受暑热的夏人,跟江南之地的君子,也颇有共同语言。
    所以当这寓意着“驱邪避疫”、“祈福康健”的习俗传入时,并没有受到什么排斥。
    更重要的是,
    能多个正经的理由出去凑堆玩耍,
    为什么拒绝呢?
    只是,
    这种“新兴节日”目前在新夏之地,还不算广为人知,多在东夏那边流行。
    故而西夏这边,
    对“端午”的来源和寓意,并不是很清楚。
    可这并不妨碍百姓知道,这是一个好节日。
    王师已经因为夏国的事,奔波了太久,跟家乡离别礼太久,
    现在夏国逐渐回到了正轨,对方也即将返回,自然不能再错过一次美好的节日。
    对此,
    霍将军只是挑了挑眉,默默的接过了那满满一篮的粽子。
    他生长的长安城,是一座位于大河南岸的城邑。
    那里的百姓,吃的多是麦粟汤面,少有吃稻米的。
    所以,
    霍将军对这种在江南广为流行的吃食,并不了解。
    可长者好心赠予,他怎么能推辞呢?
    他先是自己吃了一个,砸吧了下滋味后,又递给旁边眼巴巴看着,一副“好嫉妒但我不说”的秦国将领。
    “尝尝?”
    对方同样默默的接过,残忍的扒掉粽子皮,两口便吃下。
    然后他说,“是咸的。”
    “真可恶!”
    对秦将来说,
    这也是他第一次吃粽子。
    因为西秦的土地,并不适合广泛的种植稻米,
    不像江南和夏国,拥有充足的水热和良田,能种植那比起麦子,更加娇弱、难以伺候的水稻。
    霍将军认可的点了点头,小声的说道,“我也觉得不行。”
    “要塞两个甜枣才好吃!”
    对方闻言,盯了他一眼,随后在自己怀里掏掏,拿出了一个椰枣递过去。
    这是他从秦国带来的,
    有赖于椰枣本身耐于存放的特性,至今还可以食用。
    霍将军警惕的接过,有点担心对方会在里面下毒害自己。
    但他最后还是一口粽子,一口椰枣的吃了下去,并且发表食后感想:
    “甜粽子果然更有滋味!”
    在这一刻,
    秦汉派来夏国的代表,难得达成了一致。
    只有那献上粽子的长者回到乡亲的身边,自信的抚摸着自己胡须说:
    “这口味我特意请许多人试过!”
    “咸香可口,绝对能让将军一口下去,就尝到故乡的滋味!”
    乡亲们听了,只高兴的拍手含笑,觉得自己做的十分周到。
    等到粽子分享完毕,
    秦汉的军队随即开动,朝着各自的国家远去。
    而在遥远的东方,
    何博收回了自己远眺的目光,划动着手里的船桨,忽然询问对坐的三闾大夫:
    “我有个问题——”
    “你喜欢吃甜的还是吃咸的呢?”
    因为灵渠的贯通,还有鬼神的携带,得以从中原润来岭南之地的屈原听了,随口就说,“都可以。”
    “我对吃食并没有太大的计较。”
    屈原追求美好的东西,但更多的,是对于其内外展现出的美丽,而不是单纯的美食。
    旁边的楚怀王插嘴说道,“其实我更喜欢吃甜的。”
    “可惜每年收到的粽子,其中很多是咸口的。”
    当今之世,
    “咸”比起“甜”来,
    还是更容易获取的。
    从世间不知多少英雄好汉死前都得喊一声“我要喝蜜水”一事上看,
    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
    何博闻言,只看了外表胖乎乎,一副很好骗的怀王一眼,然后对他说道:
    “好!”
    “我现在知道,为什么你会被秦人哄骗了!”
    楚怀王当即变了脸色,却不敢对鬼神说些什么,只瘪着嘴朝屈原身边靠去,神情很是委屈。
    “你自己做的事情,还不让人说了?”
    何博瞪了他一眼,“有时间憋屈生气,还不如把手上的动作给我加快一点!”
    “你这样的划船效率,还有这般体格,再不努力,凭什么帮我取得舟赛的头名?”
    怀王更委屈了。
    他捏着船桨说,“那你可以找别人嘛!”
    “何必折腾我呢?”
    “谁让项羽他们不肯跟我一块,硬是要自成一队呢?”
    而且五月五划船过节这样的活动,
    若不叫上屈原这位核心人物,可没什么意思。
    偏偏怀王一向跟屈原绑定,何博只能选择了买一送一。
    如此一想,
    还是鬼神更加委屈呢!
    “快划!”
    “老秦人都搬弄着自己的船桨,在海上跟人搏斗了好几次了!”
    “你这个死在秦地的楚人,怎么可以比他们还要不善水事呢!”
    楚怀王没有能力和胆量反抗鬼神的霸凌,只能含泪划动起了船桨。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