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贲郎 - 第462章 郭图之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62章 郭图之忠
    九月初二日,袁绍进驻黎阳。
    前部都督沮授移镇上游淇水口,窥伺南岸延津。
    但双方只有使者往来,赵基没有向北岸派遣斥候侦查,袁绍也没有向南岸派遣侦查部队。
    河北本身就到了总动员的时刻,不管是救援曹昂,还是救援青州,又或者与公孙瓒再次交锋,都需要总动员。
    北方秋冬季节里,你不打仗也没事做。
    抵近黎阳,袁绍患得患失的毛病又犯了。
    辛毗作为一个颍川人,又有杀兄血仇在,他肯定是先射箭后画靶子。
    如果辛评死在乱军之中,辛毗为了家族长远,也不会把这桩血债挂在赵基个人头上。
    可赵基是在两军阵前,依靠蛮力投掷袁熙的官印,砸死了辛评。
    所以辛毗必须复仇,这关系家门声望,也关系着家族凝聚力。
    在感情上、舆论里他必须敌视赵基,并积极复仇。
    辛毗必须鼓动袁绍出兵开战,在这个大前提下,他自然能找到很多开战的好处。
    而这些好处,明显让袁绍动摇了。
    更为关键的是,赵基一口吃掉了十余万的曹军家眷,河北人、外州人都动心了。
    招纳曹军残部入河北,那曹军短期而言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虽然大家都很馋,但没有过硬的理由,是不能兼并、瓜分这部分人口的,最多就是商业手段榨取这些人的财物。
    然而现在这大部分人口沦为了赵基的俘虏,河北击败赵基的话,那就是这些被俘人口的解救者。
    会获得这些人的本能好感,也能进行更合理的分配,各家都能壮大。
    各家壮大,等于袁军集体壮大。
    唯一的问题,就是该怎么击败赵基。
    偏偏这个时候,负责青州方面的逢纪也写信过来,力劝不要与赵基开战。
    打败赵基并不关键,关键的是能不能打死赵基。
    打不死赵基,赵基为了挽回失去的威信,肯定会不断纠集部队,反扑袁军。
    那这样一来,袁军主力还怎么救援青州、压制孙策?
    如果主力被赵基拖在河内、东郡沿线;青州方面得不到增援,取舍之下肯定会依附孙策,加速孙策的兼并、壮大。
    到那个时候赵基在西,孙策在东,而冬季时公孙瓒起兵于后而来……这该怎么办?
    逢纪作为一个北海人,虽然也是外州士人之一,可他必须考虑青州方面的利益。
    保住青州,冀州才有压制幽州的机会。
    否则以袁氏之强,必然会遭到各方有默契的拉扯、围攻,直到被活活累死。
    逢纪甚至说服了郭图,以郭图作为中枢代表,反复向袁绍陈述与赵基开战的恶果。
    袁绍踌躇之际,主簿耿苞也是烦恼不已,拿着公文:“明公,郭公则求见。”
    “他又是为谁说话?”
    袁绍拿起公文看一眼,又是逢纪那边发来的:“不见。”
    耿苞欠身:“明公,郭公则亦不满吕赵二贼,如今却反向为之,想必也有一番道理在。正所谓兼听则明,明公听一听又有何妨?”
    “也好,带他来见我。”
    袁绍被一句兼听则明打动,他也想做个励精图治的英明人主。
    何况,又只是听一听,抉择权还是在他手里。
    很快,耿苞引着郭图进来,袁绍见郭图眼睛红肿神情低落,似乎刚哭过,就皱眉:“公则这是何故?”
    “拜见明公。”
    郭图长拜,眨眨眼睛略带哭腔说:“仆为明公臣属,今与赵氏有私仇,赵氏欺凌天子幽禁皇后,又是国仇。可为明公之故,臣却不能复仇泄恨,一腔委屈怎能不哭?”
    袁绍起身拿出手绢递给郭图,略有些不耐烦:“你我外有君臣之义,内结宾友之谊。既然是商议军事,何必如此作态?”
    “是,是臣失态了。”
    郭图这时候扭头去看耿苞,耿苞见袁绍没有明确留自己的意思,也就拱手长拜:“仆去传唤酒菜。”
    待耿苞走后,郭图才说:“敢问明公,今若与赵氏相争,以赵氏凶顽,兵败后可会如逢元图所言那样,纠缠我军,直到挽回威信?”
    袁绍点头:“这也是我所忧虑的事情,赵氏门第不显,素无海内之望。其祖孙能霸西州,无非挟持朝廷大义,仰仗军力强锐,西州之士迫于其威不得已屈从而已。”
    郭图闻言,擦眼角泪水时抬头看袁绍,直问:“若是我军败绩又该如何?兵者,兴亡凶险之事也。明公身为一方人主,岂能见利好而忽视危害?”
    “败绩?”
    袁绍凝视面前,眯眼缩眸:“公则不妨说的更明白一些。”
    “是,恕臣斗胆。”
    郭图拱手:“赵氏用兵向来刚猛,今其兵马不下五万之众。若是我军败绩,赵氏舍弃俘虏,轻兵乘势而进,则河北不复为明公所有。河北之士以及臣等,尚能依附朝廷,不失为两千石。敢问明公,兵败之后何以自处?逆术造乱于南方,若河北基业荡然无存,逆术之事株连宗族,此明公满门之祸也!”
    袁绍面无表情不做回复,郭图又颤音说:“忠孝难以两全,若是为孝而言,臣当力劝明公与赵氏一战。可若为明公虑,臣只能搁置私仇,力劝明公勒兵保境,静候赵氏撤兵。”
    “为难公则了。”
    袁绍声音也有些干哑,这种事情他也想过,只是不像郭图分析的这样透彻。
    公孙瓒曾经败他十万大军,赵基更是破上党入长山、中山,连破高干、袁熙、牵招三军,几乎全部歼灭。
    张燕黑山军更是攻破过邺城,所以他经历过失败,临战之际也遭遇过巨大风险。
    所以本能的认为迎战赵基偶尔失利也不算什么,依旧可以稳住身形,再做打算。
    可郭图给他揭示了一个恐怖的真相,谁都可以兵败后投降赵基或朝廷,唯独他袁绍无法投降。
    袁术搞出来的事情,更会牵连到自己这一门身上。
    去年与赵基对垒之际,袁绍就感受到了内部的危急,因此避免与赵基决战,很克制的目送赵基撤军。
    易地而处,前后一年多时间,河北内部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去年存在的隐患,不可能到了今年就突然消失。
    赵基的作战风格就是汹涌澎湃,消灭公孙瓒,获得足够骑兵之前,是不适合与赵基全面开战的。
    就赵氏那样的门第,拉着赵氏同归于尽……岂不是等于袁氏几代人白白奋斗了?
    所以郭图的担忧是很有道理的,包括郭图在内,甚至逢纪这里也是一样的,开战失利或小胜后被赵基疯狗一样咬住后,谁都有退路,唯独他袁氏没有。
    这已经不是他袁绍一个人的事情了,是袁氏满门的存亡问题。
    朝廷不会放过袁氏,赵氏、吕氏以及孙氏都不会放过袁氏。
    赵氏这里,赵基年青、少年得意,反而会好说话。
    最狠毒的肯定是赵彦,赵彦桓帝朝时立功入仕,沉浮仕途三十余载,如果不是朝中无人,赵彦也不可能有机会入朝做议郎。
    被压了一辈子的人,得到机会后,肯定要下狠手。
    到目前为止,太原衣冠尽没……这笔账依旧被许多人算在赵彦头上,赵基这样的年轻人最多就是一个执行者,是不可能具备这么狠厉的心思。
    赵彦久在边郡、边县任职,没死在胡人手里已经算是机敏、运气好了。
    翻身之后,自然不会给其他人机会,这么多年受到的压制委屈,自然会报复回来。
    这也是袁绍不喜欢寒门的原因,这些人被压制的狠了,做事非常的极端。
    董卓、孙坚孙策、吕布、鞠义、公孙瓒、赵彦赵基都是这样,曹操也自卑于权阉之后,所以行事偏颇,不够理智、宽容。
    甚至臧洪也是,其父臧旻才开始发迹,也是以袁氏故吏门生的身份而得到朝廷重用。
    前后也就两代人,臧氏父子依赖名声而崛起,做事就被名声约束、绑架。
    所以臧洪很不理智,非得为了个死人跟他死磕。
    即便这样,袁绍也不想杀臧洪。
    真想杀的话,难道还攻不破绝粮大半年的东武城?
    要对付赵氏,就要做好万全准备,争取一口气打死。
    否则以赵基表现出来的武勇,成为残寇后,祸害依旧不小。
    显然,就如逢纪、郭图说的那样,眼前不适合与赵基开战。
    应该节约兵力,先打掉孙策的崛起势头,激励青州人,让他们自己去抵御孙策。
    而中军集群,依旧要应对公孙瓒的冬季侵掠。
    至于被围的曹昂……那么多家眷人口被掳走,救不救已经不重要了。
    就个人感情来说,袁绍是想救的,好给自己儿子留几个不同于传统士人的帮手。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