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贲郎 - 第473章 传统智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73章 传统智慧
    平阳之南,羊马市。
    这是单独建立的一处官营市肆,这样的市场一共有三处,另外两处分别在晋阳、安邑。
    只是安邑对现在的匈奴各部来说有些遥远,驱赶兽群过去贸易会承受额外的折损与关税。
    羊马市内,匈奴各部贵族亲自组织部众,驱赶兽群来羊马市交易盐铁布帛、药材、书籍之类。
    贾逵轻车简从,巡查平阳羊马市。
    匈奴贵族钱大手大脚,又喜欢享受。
    因多年的气候灾害,这些匈奴贵族也是苦巴巴的生活。
    他们甚至不信任下面的人,多是亲自来参与互市交易。
    各种钱币的购买力目前并不稳定,目前交易多是以物易物为主。
    不管哪一种交易,交易税要交,返程时经过关隘时,关税也要交。
    贾逵顺手查账,看着账目久久无语。
    本以为匈奴各部会积极采买铁器,所以今年锻打出来的小铁锅进行限量销售,想卖个高价。
    匈奴部众的炊具……向来比较简陋、可怜。
    铁皮小锅消耗更少的燃料,比陶罐更结实耐摔,怎么看都更适合游牧、迁徙的匈奴人。
    甚至军中计划淘汰的刀剑,贾逵也觉得能卖个好价钱。
    结果匈奴贵族对这两类产品缺乏热忱,他们主要采买的还是各种青蝗丹丸。
    以至于这场从八月底开始,为期一个月的互市里,最大的收益被赵基的平阳侯府拿走了。
    强身健体又能壮阳的青蝗丹……某些意义上来说,对匈奴贵族更有实际效用。
    维持健康,他们才能安稳当部众的首领,享受奴仆的伺候,能指挥子弟奔波效力。
    而壮阳,能让他们生育更多的子嗣,这才是家族壮大、侵蚀顶替部落其他家族的根本生产力!
    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未来的年轻人就是现在的孩童。
    哪个家族的孩童多,生育力强盛,那这个家族就有长远的未来。
    游牧生活节奏缓慢,陶锅也就多煮一段时间,又不是煮不熟食物。
    刀剑对现在的匈奴贵族更是没用,入选义从响应出征,不提战利品,仅仅是随军编队时就会分发军服、军械。
    只要还在编,那弓箭、刀剑都是可以带回家中的。
    所以匈奴贵族对刀剑军械并不热衷,以他们对赵基的了解,赵基对他们进行强势动员时,也不可能让义从骑士拿着骨矛、骨制、石制箭镞上战场。
    贾逵根据羊马市账册整理汇报文书时,属吏敲门,站在门前:“相国,右贤王来了。”
    “他来的怎么这么快?”
    贾逵停笔看向属吏,断手的这名属吏也是虎贲出身,笑着回答:“乘船而来,是要迎接大司马凯旋,这是右贤王的拜帖。”
    见贾逵点头,属吏才进入屋舍将拜帖递出,低声说:“投帖的人也说了来意,说是右贤王认为大司马会征讨卢水胡、北地胡。他希望国相能为他美言一二,并说右部义从不会逊色于屠各义从。”
    “美言一二?”
    贾逵翻开拜帖,见拜礼丰厚,就敛容说:“将礼单退回去。右贤王与大司马亦有同匡汉室之情谊,我也不好不见。你去市场买一条鱼,做鱼汤招待右贤王。也将此事告知使者,希望右贤王不要见怪。”
    “喏。”
    属吏俯身应下,询问:“相国,招待右贤王乃是公事,这鱼钱还是?”
    “从我俸禄中扣,索性再打五斗马奶酒,一并从我俸禄中扣。”
    贾逵面无表情,也能说是神色如常,这是贾氏一族立身的根本,不贪占一钱,才能在各种纷争中全身而退。
    现在执行严格的禁酒令,不准粮食酿酒,只能种植果木,采百果酿酒。
    果酒不易保存,反倒是匈奴人这里马奶酒价值不菲,入秋以后成了各处官市里的主流酒类。
    马奶酒也不是白色乳状浑浊的酒液,制备良好的马奶酒也是清澈的,奶腥味也淡。
    禁酒令这种东西,也就能限制群居的官佃、军户,官吏人家多有高墙大院,还有的人家开挖了宽阔的地窖,悄悄酿酒私自独酌,也很难暴露。
    只要别群饮,悄悄酿一瓮也不算多大的事。
    只是酒徒嗜酒的同时往往喜欢热闹,不群饮就没乐趣。
    所以时不时的会抓一批酒徒,丢到官坊里去做些没技术含量的杂活。
    汾水北岸码头边上,一家匈奴贵族开设的酒庐中。
    十几个匈奴武士按刀而立,刘去卑戴金鹰头冠,右手握着短刀正仔细刮削左手指甲隙缝,目光凝视刮擦处,神情认真。
    前去送拜帖的小贵族温声讲述,一些词汇不知道怎么用汉语描述,就会用匈奴语来说。
    刘去卑听着他口中匈奴语接连皱眉,新一代的贵族明显汉学底蕴不足。
    跟他们这些老一辈比起来实在是太差了,如果放任不管,以后会引发一些他不想看到的灾难。
    对于现在命运的变化,刘去卑很是享受。
    从响应汉室朝廷参与平定黄巾军开始,他就与前单于于夫罗逗留汉地,后来又卷入了群雄混战。
    反复的左右横跳,刘去卑才保住命。
    如果赵基苛刻一些,去年、今年出征关东,刘去卑必须作为匈奴义从的首脑随同出征。
    可赵基放过了刘去卑,也没有强征单于呼厨泉、左贤王刘豹随征。
    赵基选择亲自协调匈奴义从,这让刘去卑享受了安宁生活,但也失去了战争中强化控制义从骑士的机会。
    相对于服从性更好的虎步军、郡国兵,匈奴义从军纪散漫,往往会坐地起价,提出各种利于他们的临时协议。
    所以历代征募匈奴、诸羌、鲜卑、乌桓义从时,看似是中枢提议,交给边郡强势人物负责。
    实际上这个强势人物往往只是个军事承包商,是二道贩子,征来的义从骑士依旧由原有的贵族充当首领。
    所以义从骑士频繁跟随汉军作战,也不会被汉军影响,依旧维持着原有的生活状态,很难有大片归化的现象发生。
    而赵基亲自管理各队匈奴义从,虽然赏赐也不算很丰富,可省去了中间两道盘剥,所以这种赏赐实打实落到匈奴义从身上后,能立刻改善对方的生活,并提升对方在部族中的话语权、地位。
    虽然刘去卑很清楚赵基通过义从骑士持续强化对匈奴各部的控制力,可他又有什么办法?
    没有赵基的话,他怎么可能跻身右贤王尊位?
    作为前单于于夫罗的党羽,正常来说,他应该被呼厨泉、屠各匈奴一起打压,可能某天就非正常死亡了。
    赵基谋夺匈奴贵族统治权的过程中,他这个右贤王反而是获益的。
    但当赵基彻底夺取、获得匈奴部众的信赖和拥护后,他这样的贵族怎么办?
    又不敢捣乱,只能督促晚辈积极学习汉学,未来也能出仕。
    可匈奴人的生活习性注定了性格散漫,也唯有散漫的性格,才能适应、熬过那漫长又封闭的冬季。
    就算是刘去卑,少年时求学于太学……准确来说是藩属质子去太学厮混是春秋以来的传统,这个传统或许还能沿着春秋再向上追溯几百、上千年。
    总之,刘去卑这样的匈奴贵族子弟在太学时,也就学会了怎么与勋贵同学打交道,正经的汉话雅言没什么乐趣,反倒是俚语俏皮话一个比一个溜。
    向天下各地的太学生学习他们的本地方言,再卖弄这些方言,这才是刘去卑太学生活时最大的乐趣。
    而这种乐趣,在天下大乱时,也救了他的命。
    而眼前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河东、龙城两处大学里,都是寒门子弟求学,这对匈奴贵族而言缺乏实际意义。
    年轻的匈奴贵族跑到大学里,真不是去学习经义的,他们是去找朋友的。
    而赵基的创业伙伴都是年轻人,这也就导致两处大学里没有像样的勋贵子弟。
    没有勋贵同窗的大学,对匈奴贵族而言纯属浪费时间。
    刘去卑暗暗思索着,感觉应该想办法推动这件事情。
    太学里认识的同学,这关系可比正常结交的要牢固很多,堪称终身受益,能泽及子孙。
    匈奴贵族的衰落已不可挽回,要么转型成为新朝勋贵,要么攀附勋贵。
    也不是刘去卑多么的高瞻远瞩,而是他作为一个过来人,就感觉现在就该怎么办,让一切回到一个他比较熟悉的轨道上。
    最起码从太学混出来,厚脸皮留在汉地,当个小官吏真不难。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