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一个贪官懂点科学怎么了 - 第24章 大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所谓牙转,指的就是中间商或者中介。
    “牙转之人还没进入丹徒地界,就趁夜色跑掉了。”
    “根据蒜农介绍,牙转之人叫刘资备,丹徒县人,他特意跑到邳县,告诉蒜农,运到丹徒之后,可以每斤五文钱收。”
    “本来邳州种蒜,多售往长安,收价一般是四文钱。”
    “蒜农对五文钱动了心,就纠集了几十人一同来丹徒售卖,结果不仅牙转子跑掉了,还压根没人买。”
    顾作立一口气,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
    “这是我们县衙该管的事吗?”
    秦淮问向眾人。
    “这种售卖无果的事情,顶多算商贾爭端,报官肯定不合適,不过,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抓住那个牙子。”高力本直言不讳。
    “那个牙子为什么要高价收购大蒜?为什么又中途跑了?”
    “可能是牙转失败,现在大蒜刚成熟,听说近年长安喜食蒜之风甚浓,去年大蒜卖到了六文钱一斤,他可能是想收购大蒜,赚取差价吧。”顾作立解释道。
    “果然,无商不奸。”高历本骂了一句。
    秦淮见眾人都是一脸赞同,也是更加明白了重农抑商的国策,对这些人观念的影响。
    现在,从他穿越过来,已经在这个王朝生活半个多月了。
    他是全方位的体会到了生產力低下导致的物资缺乏是什么样。
    之所以重农抑商,本质上是因为商人只会低收高卖,不创造任何价值。
    如果从商的人过多,一定会压榨本就低下的生產力。
    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无不希望所有的百姓都去种地,因为一旦没人种地或者无地可种,创造不出足够的粮食,是会动摇国本的。
    “高县尉,抓人一事还是交给你去做。不过,眼下的麻烦我们还是要討论一下,如何解决?”
    县衙门口聚集著这么多人和车,总不是个事儿。
    虽然这个时代不怕什么群体事件,但总归不好看。
    “要不,告诉他们我们已经在抓人了,让他们赶紧走?”
    “要是不走呢?”
    “赶!这是县衙,岂容他们无理取闹?”顾作立面现怒容,显然,刚刚门口的交涉,让他对这些『刁民』观感甚是不好。
    秦淮对於这个方案不置可否,转而问道:
    “他们总共有多少斤蒜?”
    “大大小小有近二十车,估摸著有一万斤。”
    秦淮在所有人关切的目光下,竟是反身回了臥室,取出一盏省油灯。
    秦淮把玩著设计精巧的省油灯,这灯以瓷作盏,下层取窍,点燃时,下层注水为油降温,可以减少油料消耗。
    这一操作让眾人颇是摸不著头脑,正討论解决方案呢,拿个油灯干什么。
    “诸位,若是我们把这些蒜买了,如何?”
    眾人一脸错愕,面面相覷,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呀。
    “我们买?没人吃呀,还这么多。”
    顾作立不知道秦淮的用意,决定还是直抒胸臆。
    “主要是,我们没钱了!”
    陈册指了指空空的內宅。
    “顾主簿,劳烦你带上陈册,再去跟蒜农们去谈一谈,我们可以按照长安的价格,四文钱收,愿意卖的,让他们都拉到大关炼铁场,由大关出钱,直接结现。”
    “他们肯定愿意,要不然不光是白跑一趟,蒜可能都会积压了。”顾作立言之凿凿,他想不出什么理由会被拒绝。
    “如此甚好,高县尉,等他们拿到钱之后,劳烦你组织衙役护送一程,安全送出我丹徒界,免得再生事端。”
    “另外,那个叫刘资备的牙人,还是要抓。”
    高历本有些欲言又止,终究没有说什么,领命而去。
    秦淮看著手里的省油灯,若有所思,隨即,起身从侧门走出。
    ……
    醉仙居。
    秦淮甫一进入,一位身著彩衣、姿容出眾的女子便匆匆凑到了跟前,玉手轻摆道:
    “秦县令,今儿怎么有空来我这儿了?您可有一阵子没来了,上次来我都没碰到您。”
    “哎呦,我的姝丽三娘,好久不见。我今日来,是来品酒的!”
    何姝丽轻扭腰肢,往后厨喊道:
    “来人,雅间上酒,剑南道烧春。”
    “誒,今日不喝酒,只品酒,而且不只要剑南道。劳烦三娘把贵店所有的酒都上一杯来,要琉璃酒杯。”
    秦淮將贵族常用的金银酒杯推开,特意吩咐道。
    何姝丽对於此要求虽感诧异,但还是按照吩咐去做了。
    不一会儿,八杯酒就摆了上来。
    因为琉璃酒杯不多,只有五杯酒用的透明的琉璃盏。
    秦淮拿起一个透明玻璃杯仔细观察起来,这种杯子侈口、圆唇、直壁略斜、平底,杯身下有一圈凸起的弦纹,腹部则装饰有八组圆环纹。
    造型独特,工艺精湛。
    最关键的是,杯体虽然略带黄绿色,但是透明度很高。
    秦淮对著这八杯酒一一看去,有七杯都是浊酒,这让他略感失望。
    所谓浊酒,发酵时间短,度数低,甜味高,酿造工艺简单。
    比如红色的葡萄酒,灰色的白蚁米酒,鹅黄色的烧酒。
    只有一杯透明度较高的清酒,度数高,甜味低。
    由此可见,唐朝的人还是喜欢比较甜的浊酒。
    並不是他们不喜欢喝度数高的清酒,主要原因是:贵!
    “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这句名诗,足以说明清酒的珍贵。
    清酒酿造复杂,消耗粮食多,一直都是极少数富贵人家才能消费得起的酒。
    秦淮拿起那杯清酒,抿了一口。
    入口微辣,但是远没有现代的白酒度数高。
    秦淮咂咂嘴,估摸著酒精度应该有二十度左右。
    “三娘,这清酒叫什么名字?”
    “若下春。”
    “產自哪里?”
    “產於湖州吴兴郡,长城县。”
    “这么远?不是在我们本地採买吗?”秦淮有些讶异。
    “秦县令,这酒有什么问题吗?”何姝丽小心问道,眼睛看向秦淮,仔细打量他的脸色。
    “这是好酒,我想结识一番酝匠。”秦淮也怕何姝丽误会了他的来意,解释了一句。
    何姝丽確定秦淮没有恶意之后,浅笑嫣嫣道:
    “若下春酒原名叫乌程之若下,源產地湖州,不过十几年前,长城程氏旁支程益水迁来丹徒,我这酒是从他那里採买的。”
    “还好,还好。”
    秦淮暗道一声,在丹徒本地就好,现在的他,可没有去湖州游歷的时间和心情。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