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一个贪官懂点科学怎么了 - 第39章 胶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竇易直。
    秦淮终於想起,就是这个人,在史书上,接任了李翛的职位。
    他脑海中思绪纷呈,脸上装作无事发生的样子,好奇问道:
    “其他人我多少都听过一些,这个竇易直是什么人?还望长史解惑。”
    识人断人是幕僚的基本功,这难不倒张坚,他隨口便说出了竇易直的家世、成长经歷。
    竇家世代为官,竇易直举明经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再以判入等,歷任御史中丞、给事中、京兆尹。
    “这是標准的仕途路线。”
    就看这为官经歷,竇易直绝对属於那种身边有高人、身后有贵人正经培养的储备官。
    就是运气差了点,在任职京兆尹时,因所属万年县尉韩晤奸赃事发,竇易直下令让曹官韦正晤巡查,查出得赃三十万。
    本来是一件小事,可是不知怎么入了圣人的眼,圣人让重查,结果查出贪赃三百万。
    也因此,竇易直被贬金州刺史,又累迁至现在的宣州刺史。
    宣州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紧邻浙西道的中心大城市,离润州也不过四百里,风土人情极为相似。
    从靠近长安的金州,累迁到江南上州,这也是经典的官场保护动作,既能远离朝局,也可占据重要地方的岗位,累积戍边功劳。
    一旦有合適的位置,即刻起復。
    “怎么,你对此人有所怀疑?”李翛倏地问道。
    “那倒不是,只是好奇。”秦淮还没梳理清楚,此刻不宜言明心中所想。
    “对於列出来的这些人,你觉得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秦淮摇了摇头:
    “人数还是有点多,可否劳烦长史將这些人出身、经歷、关係网详细列出,待仔细深究之后再议。”
    李翛略有失望,不过秦淮言之在理,他也不好再催什么。
    三人就著这个名单又胡侃了一个时辰,因为里面流传於后世的知名诗人甚多,秦淮倒是提供了不少新奇的视角,再次让李翛二人眼前一亮。
    ...
    秦淮告辞后,正在犹豫是回县衙还是大关,遥遥看见路上两人行色匆匆直奔他而来。
    竟然是杨潜和陈家村族长陈墨许。
    “你们怎么来了?”秦淮见二人满脸焦急之色,一阵不好的预感生起。
    “秦公,请您赶紧回去看看吧,陈启小郎君怕是不行了。”
    “陈启?”秦淮想起来了,就是他第二次去大关的时候,送他烤米饼吃的那个小男孩,才七八岁,甚是可爱俊俏,已然成了大关炼铁场眾人的『小活宝』。
    “小启怎么了?”秦淮一边询问,一边吩咐眾人弃车驾马,让杨潜跟他一同返回。
    “得了重病,眼瞅著就不行了。”杨潜嘆了一口气,他对这个机灵的小孩子很有好感,经常做一些小玩具给他。
    “什么时候犯的病?怎么昨天吃饭的时候,不见你们提起?”秦淮有些怒意。
    “大约六七天了,药石一直在吃,没什么用,反而越发地厉害,前天他们就去了棲霞寺求庇佑,今早才得回。”
    又是封建迷信这一套。
    秦淮蹙著眉,只是在马背上不方便细问,一个劲的扬起马鞭,催促前行。
    等到秦淮快马赶回来的时候,远远地就看到住宅区一处平房,十来个人围在门口,著急地来回踱步。
    他没有招呼眾人,直奔屋內。
    一进屋就看见陈启正虚弱的躺在床上,一位郎中模样的中年医者,正收拾著自己的药箱,准备起身离开。
    “刘郎中,我儿如何了?”妇人红著眼,满脸泪痕,疲惫中难掩哀伤。
    “小郎君因感风露,几日不见好转,適才抚其额,高热透指而出,咳声破竹,痰音似哨,每次咳嗽致胸廓起伏,肋间凹陷。”
    “恕我直言,小郎君已是病入膏肓、回天乏术。”
    “刚刚我刺破了他的少商、尺泽放血,虽不似之前危重,但...”
    刘郎中嘆了一口气,欲言又止,明眼人都看出,陈启命在旦夕,他已是无力回天。
    “呜呜...我苦命的儿啊。”妇人大慟。
    屋內一位三十出头的瘦高汉子,看到秦淮进来,泛起最后一丝希望,赶紧跪倒在秦淮的面前:
    “秦县令,族长说您有神鬼手段,请您救我儿一命,陈东社愿为您肝脑涂地。”说罢,咚咚两声磕到了地上。
    秦淮没有理会陈东社,而是径直走到床前,看这个已经呼吸不稳的小郎君,还在昏迷当中,症状和刚刚刘姓郎中所述一致。
    秦淮不自觉皱起了眉头,他不懂看病,只是知道一些简单的医理。
    看陈启这样子,前期又有典型的感冒症状,多半是肺炎了。
    可是肺炎分两种,一种是细菌性感染,还有一种是病毒性感染。
    若是前者,他提取的蒜精,就是针对细菌的抗生素,或可一试。
    可若是后者,怕是確如郎中所说,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挽回了。
    就算是细菌性肺炎,他对自己的药能否治疗如此重症,也是没有什么把握的。
    “刘郎中,我是丹徒县令秦淮,我且问你,眼下,你是不是已经无方可开、无药可煮了?”
    刘姓郎中点了点头,要不是看到秦淮这位身著官袍的人突然进来,他刚刚就已经准备走了。
    “你二人都看见了,既然药石无功、神佛无用,我这里还有最后一个法子,你二人可愿意...”
    “愿意愿意。”夫妇二人异口同声急切道。
    “县令您尽可施为,不管结果如何,都是启儿的命了。”
    秦淮见状,也不犹豫,吩咐道:
    “你们全都出去,给病人留点空间,杨潜,你去把蒜精拿过来,拿两瓶,还有我让你製作的面囊。”
    杨潜听闻,迈著大步极快速地飞奔出去,片刻,便將东西带了过来。
    秦淮拿起一杯浸有金黄色蒜精的琉璃瓶,把水倒光,小心翼翼地將蚕豆大小的蒜精一分为二,用薄木勺將一半蒜精倒入面囊,然后再用湿麵皮包裹。
    这面囊乃是秦淮按照胶囊的思路製作的,就是用乾麵皮做成胶囊的形状,留一小口注入药物,再用湿麵皮包裹。
    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他分不清楚直接喝和使用胶囊入药,哪个效果好。
    所幸就一分为二,都试一下。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