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 第60章 诸葛亮再定计,得让袁绍主动赠送兵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0章 诸葛亮再定计,得让袁绍主动赠送兵马
    袁谭采纳了庞统的良策,将与刘备有关的情报据实归纳,派信使骑乘快马送往黎阳。
    不几日。
    刘备引数万士民抵达北海国的朱虚县。
    朱虚县在(袁属)北海国南部,由袁谭控制。
    朱虚县以南,是由尹礼控制的东莞郡;朱虚县以东,是由孙观控制的(曹属)北海国。
    刘备抵达朱虚县,意味着正式离开曹属势力范围,踏入袁属势力范围。
    “左将军自下邳远道而来,谭有失远迎,还请左将军恕罪!”
    袁谭策马在前,热情的迎接刘备的到来。
    昔日的徐州牧、今日的左将军,在大将军袁绍与司空曹操相争的期间携带数万士民北上,能极大的增加河北的士气。
    袁谭没有理由不热情!
    至于袁谭及袁谭的亲信是否会怀疑刘备是曹操的内应?
    一开始的时候,或许有。
    但随着刘备声势的不断壮大,兼之郑玄又相赠六千余卷藏书,“刘备是曹操的内应”这样的怀疑直接被袁谭及其亲信否定。
    与其说刘备是曹操的内应,不如说刘备想当渔翁窃取好处。
    更何况:庞统在袁谭面前都直言了刘备要立足幽州的野心。
    摆明了告诉袁谭: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刘备来河北是为了合作共赢的。
    可以跟袁绍合作共赢,可以跟袁谭合作共赢,可以跟袁尚合作共赢,甚至可以跟袁熙合作共赢。
    只有一种情况,刘备会当曹操的内应。
    那便是:袁绍父子都不愿给刘备好处!
    但,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
    能谋天下者,又岂会舍不得让利?
    袁谭投之以热情,刘备报之以仁义:“袁刺史亲引步骑相迎,我一落魄之人,岂敢无礼!来日见了大将军,定要盛赞袁刺史仁义。”
    刘备是会说话的。
    一句“来日见了大将军,定要盛赞袁刺史仁义”,当即喜得袁谭心怒放。
    什么样的感谢能比得上在袁绍面前盛赞袁谭仁义?
    “左将军客气了!”袁谭笑意更盛:“昔日若非左将军举荐谭为茂才,谭亦无机会出任青州刺史。”
    袁谭能当青州刺史虽然与刘备关系其实不大,但见面互吹是迎来送往的基本礼数,而刘备举荐袁谭为茂才确实简化了袁谭当青州刺史的流程。
    二人叙礼间,庞统则自袁谭身后来到了刘备身后,与诸葛亮并立。
    “孔明,统计略,可还入眼?”庞统轻抚短髯,面有笑意。
    在常人面前,庞统谦逊温良。
    在诸葛亮面前,庞统不掩锋芒。
    庞统与诸葛亮既是挚友,又是对手。
    诸葛亮执扇作揖,拜服道:“能为左将军谋得六千余卷藏书,士元计略,胜亮百倍。亮,愧不如也!”
    庞统略微一出手,就让郑玄赠送了六千余卷藏书,单论功劳,诸葛亮自言“愧不如也”并不为过。
    正说间。
    张飞猛然探头凑近:“庞军师,俺也会用计略了。俺用计略,得了近六千石粮米、军械若干、青壮四百、老卒二百。”
    一旁的关羽别过脸去,一副“关某不认识此人”的模样儿。
    由于张飞出使泰山四将时只动脑子不动粗,让一向敬慕士人的张飞尝到了用计略的甜头,故而这段时间时不时的都拿出来“显摆”。
    关羽耳朵都快听出茧了。
    兼之张飞与庞统的关系又融洽,故而一听到庞统在诸葛亮面前“秀”计略,张飞就按捺不住“秀”计略的冲动。
    了解到原委后,庞统不吝夸赞:“张主簿能用计略,乃左将军之福啊!然而计略一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张主簿今后可得多读书。”
    张飞听了夸赞,乐得嘴都合不拢了:“俺会记得的!”
    众人皆笑。
    随后。
    庞统又与诸葛亮彼此交换了情报,共议诸事。
    “涿郡冬冷夏热,而士民长途跋涉,水土难服,亮有意先入平原,士元以为如何?”
    幽州苦寒,常有兵士冻死。
    夏季暑热,又致士卒疾疫。
    兵卒精壮尚且受不了苦寒和暑热,更遑论长途跋涉的士民了。
    现在是三月初。
    自朱虚到涿郡,至少得四个月。
    抵达涿郡的时候又正处于夏末秋初(农历),暑热未消,稍有不慎,士民中体弱者就会因水土不服而染上疾疫。
    这数万士民因敬慕刘备而跟着刘备北上,倘若因疾疫而亡,对刘备的仁义和名望都将会是个重大打击。
    而自朱虚到平原,月余就能抵达。
    抵达平原的时间刚好在四月孟夏,还能赶上种植大豆,缓解粮食压力。
    同时让数万士民在平原适应黄河以北的水土气候,今后迁徙入涿郡时,可以缓解士民对水土的不服。
    后世有人造谣诸葛亮穷兵黩武令蜀汉士民生活艰苦,但实际上蜀汉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实为乱世中的“有限繁荣”的典范。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沔水》篇,更曾载:亮薨,百姓野祭。
    只因诸葛亮深谙民意,会去了解士民的疾苦并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对策,如设置堰官维护都江堰,主持修建九里堤等,才会让百姓自发的在野外祭祀,流传两千年。
    后世更有一区名为武侯区,路为武侯大道,更有规划的修路计划因武侯祠而改道,某站八百余万弹幕为武侯送别。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一个人会因为苛待百姓而被人祭祀两千年!
    “孔明之言,不无道理。”
    庞统亦认同诸葛亮的担忧。
    “左将军曾为平原相,坐镇平原时,五谷丰登,士民敬服,若能再入平原,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入了平原,左将军恐怕无法独善其身,袁绍定会驱使左将军。”
    诸葛亮笑道:“彼虽有计策,但亮亦有对策。左将军有名望而无兵马粮草,袁绍想要驱使左将军,兵马总不能吝啬了。”
    闻言。
    庞统顿知诸葛亮用意。
    不愿士民因长途跋涉、水土不服而染上疾疫,既可为刘备增塑仁义名望,又可趁机让袁绍赠送一部分兵马。
    让刘备自己招募兵马,费时费力。
    让袁绍主动赠送兵马,皆大欢喜。
    曹操能将朱灵及其三营留为己用,刘备亦能!
    庞统不由低笑:“袁绍遇上孔明,可真是不幸。”
    昨晚将手给烫着了,今天第二更会晚一点。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