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211章 以子川之才,朕之韬略,何愁不能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11章 以子川之才,朕之韬略,何愁不能干上一番事业?(二合一)
    垂拱殿。
    华灯璀璨,丝竹奏响。
    文武百官,有序入席。
    作为拓边功臣,兼文渊阁大学士,江昭无疑是庆贺的核心人物之一。
    为此,却是被安排在了右列首席,仅次于大相公韩章。
    索粉、水饭、羊肉、鱼肉、莲子猪肉羹、炙鸡、爆肉、胡饼、枣糕,盛于九盏小碗。
    除此以外,还有鲜果、蜜饯、醪糟酿。
    手持竹筷,拈了几筷子,江昭连连点头。
    相比起先帝,官家的确是要大方不少。
    最起码,已经凑足了三尺木几的一小半位置,不再寒酸。
    “江卿。”
    丹陛之上,赵策英抬了抬杯子。
    “敬陛下。”
    放下竹筷,江昭举杯一敬。
    “哈哈!”赵策英朗声大笑,一饮而尽。
    自九月以来,欧阳修、吕公著二人连连上奏,试图胁迫君王,可着实是给他憋了一肚子气。
    好在,江昭没有辜负他的信任。
    不但肃清疆域,更是拓土五州。
    拓土功绩,史书留名。
    付出有了回报,赵策英自是一等一的高兴。
    一杯入肚,赵策英添上一杯:“大相公,英国公老将军。”
    “陛下,请。”
    韩章、张辅二人连忙抬盏,君臣对饮。
    两杯入肚,又添一杯。
    根据流程,起码得有一杯是与百官对饮。
    赵策英抬了抬杯子,向下望去:“众位爱卿。”
    一年之中,凡元日、元宵、寒食、中元、重阳、清明、冬至、腊日、夏至九大节日,都有宫廷御宴赐下,朝臣自是不会陌生于御宴的流程。
    “敬陛下。”文武百官,齐齐举杯。
    一连三杯入肚,兴致上头,赵策英长呼一口气。
    其后,依次望向顾廷烨、王韶、张鼎、郑晓等拓边武将,君臣对饮。
    约莫十杯入肚,赵策英面上微醺,继续提杯。
    “江卿。”
    江昭点头,添酒抬盏。
    筹光交错,酒过三巡。
    “陛下,吐蕃首领董毡,希望入席献舞一曲。”司礼掌印太监上前通报道。
    霎时,大殿为之一寂。
    仅是一刹,百官相视,探讨不休。
    莫非,今日还能重演太宗文皇帝的名场面?
    “好!”
    恰是微醺,赵策英兴致勃勃的扫向百官,笑道:“久闻吐蕃舞热烈奔放,难得王师凯旋,不妨就让董毡献舞一曲,让我等领略一番西域风情。”
    “陛下圣明。”江昭持手一礼,附和道。
    既然官家有了兴致,那就没必要扫兴。
    更何况,这是效仿千古一帝,那就更应该附和支持。
    陛下,你就是千古一帝之姿!
    “陛下圣明。”
    文武百官,齐齐附和。
    文武大臣,不时举目扫视正门,面有期待。
    就连几位内阁大学士,也不能为之幸免。
    说真的,谁又不想一观吐蕃首领的舞姿呢?
    日后致仕还乡,就算是吹牛,那也有得吹。
    不少人望向江昭,暗自惊奇。
    就大周的武德,若非掌兵之人乃是文渊阁大学士江昭,恐怕谁也不敢相信吐蕃王竟然能被生擒。
    约莫三十息,董毡进殿。
    大殿上下,霎时一寂。
    三四百人,齐齐聚焦过去。
    毡冠、红抹额、灰紫窄袍、披灰黄大虫皮,典型的吐蕃服饰。
    可惜,蛮夷就是蛮夷。
    即便是首领,也没有半分仁者气度。
    三四百人注视,董毡不禁身形一滞。
    一时间,心头涌动,腾起一股无法言喻的难受。
    谁承想,统辖三州之地、百十万子民的吐蕃王,竟是沦为了阶下囚呢!
    为了苟且偷生,甚至得效仿颉利可汗,于众目睽睽之下献舞。
    颉利可汗心中之苦,终是感同身受。
    短暂迟疑,董毡长叹一声,面上挂起笑容,大步走进。
    “董毡,你要献舞?”
    赵策英精神大振,一身酒气尽去。
    太宗文皇帝有颉利可汗献武,朕亦有吐蕃王献舞!
    董毡下拜,重重一叩:“相传,颉利可汗敬重唐太宗,由此为唐太宗献舞。”
    “小臣一生,最是敬重皇帝陛下,不知皇帝陛下可否允准,让小臣效仿颉利可汗,为皇帝陛下献舞?”
    哟呵,挺会说话啊!
    江昭瞥了一眼,不禁抬眉。
    这话,可不就是说“皇帝陛下就是小臣心中的唐太宗”吗?
    果然。
    丹陛之上,赵策英抚膝端坐,嘴角不自主的上扬。
    甚至,就连紧闭着嘴巴,也根本掩饰不住嘴角的上扬迹象。
    “准!”赵策英满意点头,大笑道。
    董毡,的确是识时务者。
    大殿之上,钟磬齐鸣,董毡踏节而舞
    一角,几位史官轮流书之,笔耕不辍。
    御书房。
    除了太监、宫女以外,唯有赵策英、江昭二人。
    “官家。”
    一道半铜制虎符掏出,江昭双手捧过,呈递上去。
    百官庆贺,从午时贺到了戌时正(二十点),足足持续了三四个时辰之久。
    庆贺结束,百官退场,顾廷烨、王韶、张鼎、郑晓等人相继告别,都出了皇宫。
    作为主帅,江昭却是得单独留下归还兵符。
    “哈哈。”
    赵策英爽朗一笑,随手取过虎符,丢在木几一角。
    “董毡此人,不愧是吐蕃首领,舞姿实为朕生平仅见。”赵策英抚掌大笑道。
    庆贺不久,董毡就主动献舞,约莫跳了两炷香。
    其实,这会儿距离董毡跳舞已有三个时辰之久。
    但是吧,余韵挺足,回味悠长。
    直到此刻,赵策英回想起来也还是充满兴奋。
    江昭淡淡一笑,不做言语。
    约莫十息,赵策英咳嗽一声,笑意微敛。
    “董毡此人,的确是识时务者。”
    “既然董毡伏低做小,也不好杀了他祭太庙。”
    “古时,颉利可汗为唐太宗献舞,太宗文皇帝大喜,并未处死他,而是封以官职,囚于长安。”
    “朕不若就效仿唐太宗,封董毡为忠勇将军,长居汴京。”赵策英徐徐道。
    “陛下圣明。”江昭附和道。
    西宁、湟、廓三州已经纳入大周版图,董毡一生囚禁于汴京,也不妨事。
    “可惜,董毡仅是吐蕃小邦首领,难与颉利可汗相媲美。”
    赵策英眺望远方,目光微凝道:“有朝一日,要是让辽国皇帝为朕献舞,方为千.”
    “方不辜负先帝之厚望,朕也有颜面见太祖皇帝,列祖列宗。”
    自从生擒了董毡,他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与千古一帝的共通之处,颇为兴奋。
    说着,赵策英望向江昭,目光灼灼,尽是期许。
    一旦拓土辽国,覆灭西夏,实现大一统。
    作为实现政权大一统的君王,他就是妥妥的千古一帝,世宗文皇帝!
    “开疆拓土,实现大一统。”
    轻念了一声,江昭眯着眼睛眺望远方,面有向往之色。
    半响,徐徐道:“以官家的圣明,定是会有这一天的。”
    “本该如此!”
    “而今,吐蕃退避,西夏颓败。”
    赵策英大手一挥,口吐酒气:“一旦灭了辽国,定然就能实现大一统。”
    说着,赵策英目光炯炯:“子川,自太祖皇帝创立基业以来,百年国祚历经了太宗、真宗、高宗三位先帝,及至于朕,已然是四世之余烈。”
    “这百年国祚,莫说是大一统,便是开疆拓土都是闻所未闻。”
    “一直延续到嘉佑四年,子川横空出世,力挽狂澜,开疆拓土,建功立业。”
    “朕一登基,更是拓土五州,阵斩国主,生擒董毡。”
    “这说明,一切都有转机。”
    赵策英大手一挥,颇有大魄力的说道:“先人不能开疆拓土,那只能说明先人不行。先人不能实现大一统,不代表朕不行!”
    “自唐朝以来,已然有一百六十余年未有大一统政权。”
    “子川,这就是千古流芳的机会。”
    “一旦实现了大一统,你我君臣皆可千古流芳,万世传颂。”
    “以子川之才,朕之韬略。”赵策英注视着江昭,热忱道:“你我君臣携手,何愁不能干下一番大事业?”
    一句话,你有本事,朕有魄力。
    两者结合,无敌!
    江昭默默持礼。
    这,还给他画上饼了?
    “陛下醉了。”江昭平静道。
    “朕没醉,朕清醒得很。”
    吐了口酒气,赵策英拍着胸脯保证道:“朕若是唐太宗,子川便是房谋杜断;朕若是汉高祖,子川便是张良、韩信、萧何!”
    “以子川之才,合该是胜过诸葛孔明、张子房、萧何的千古一相。”
    “子川。”赵策英牵起江昭的手,灼灼望去:“大丈夫生于天地,岂能郁郁久久无名?”
    “一旦大一统,千古一相啊!”
    说着,就连赵策英自己,都血脉沸腾。
    自熙河历练以来,千古一帝的念头时刻让他受到鼓舞。
    一举一动,更是立志效仿千古一帝。
    关键就在于,千古一帝的美梦,还真有可能实现。
    打得废西夏、吐蕃,就打得废辽国。
    千古一帝,如囊中之物!
    “若真如此,臣也唯有效死命!”
    江昭持手一礼,郑重道。
    赵策英绝对是醉了。
    但问题不大,肯定会有太监宫女给他回忆今晚上的事情。
    一个想要成为千古一帝的皇帝给臣子画千古一相的饼,这是好事!
    “你我君臣,注定名留青史!”赵策英继续道。
    江昭默默听着。
    约莫一炷香,江昭喊来司礼掌印太监,旋即持礼告退。
    江府。
    炉烟袅袅,案几洁净。
    丈许香案摆于正堂,盛华兰沐浴更衣,命服熏香,焚香跪拜。
    内侍手持帛书,唱道:
    “门下,制曰:
    坤德含弘,贵乎贤良之范;女仪端肃,尤重懿德之彰。
    江妻盛氏,行彰淑慎,贞静含章。今特颁恩渥,赐命服,授赵国夫人,岁禄同公爵,赐九翚四凤冠。
    於戏!
    宜怀敬慎,垂范后昆,勿坠贤明之誉。
    钦哉!”
    国夫人?
    盛华兰心头一惊,来不及细想,连忙下拜道:
    “臣妇,叩谢天恩!”
    诰命文书入手,自有丫鬟给内侍塞上金子。
    金子入手,内侍面上不免平添些许笑意。
    “赵国夫人,告辞。”
    说着,内侍持手一礼,转身退去。
    内官一走,盛华兰连忙拆开诰命文书,一字一句的观读。
    观望了好一会儿的盛淑兰,亦是连忙凑上前去。
    果然,赵国夫人!
    “这,国夫人?”
    盛华兰小口微张,轻吐道:“何德何能啊!”
    国夫人、郡夫人、淑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
    国夫人,位同一品,见官不拜,享公爵俸禄。
    这是诰命夫人中品阶最高的存在。
    即便是权贵遍布的汴京,国夫人也绝对不足两手之数。
    若非是老牌勋贵的正妻,亦或是几位大学士的正妻,绝不可能有人受封国夫人诰命。
    就算是有例外,也都是死后追封,而非活着就封国夫人。
    诶?
    盛华兰一怔。
    内阁大学士正妻?
    “官人,官人呢?”盛华兰心头一惊,连忙问道。
    盛淑兰轻声道:“官家为拓疆功臣洗尘,料来官人尚在宫廷.”
    话未说完,一道沉稳厚重的声音传来:“你官人在这呢!”
    “官人?”
    盛华兰回首一望。
    十余步外,江昭负手徐行,面有淡笑。
    “官人。”两女齐齐一呼。
    盛华兰欣喜的迎了上去,小手挽着丈夫。
    盛淑兰则是万福一礼。
    “这就是国夫人的诰命文书?”软玉温香,江昭拾起文书,望了两眼。
    盛华兰点点头。
    这可是国夫人!
    就盛氏门第而言,有一位国夫人,可谓是妥妥的门楣焕彩。
    甚至,祖坟冒青烟!
    迟疑了几息,秀眉微动,盛华兰试探性的问道:“官人,入阁了?”
    妇人诰命,几乎是彻底挂钩于丈夫的仕途。
    封建时代,等级森严。
    诰命,本身就是“等级”的具象化之一。
    丈夫官阶与妻子诰命,几乎不会有差距。
    当然,也不排除丈夫功绩太高,朝廷拔高妻子的诰命等级,以示荣宠。
    可问题就在于,官人已经是正二品。
    此次,更是开疆拓土,凯旋而归,大学士王尧臣更是“恰好”致仕还乡。
    其中细则,不免让人胡思乱想。
    “嗯。”
    江昭平和点头。
    恰好,盛淑兰走了过来。
    江昭面色平静,文书传回去,一手牵起华兰,一手牵起淑兰。
    “啊?”
    两女齐齐一惊。
    “官人入阁了?”
    即便两女不懂为官之道,却也知晓三十岁的内阁大学士究竟是什么概念。
    毕竟,朝中几位大学士,可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头子。
    “入不入阁,都是华儿的丈夫。”
    江昭平和道:“所以,夫人打算怎么回报江某?”
    “啊?”
    盛华兰一懵。
    “就这诰命,单是夫人一人,怕是不够吧!”
    积英巷,盛府。
    寿安堂。
    “入阁?”
    盛老太太端着茶盏,面上一惊。
    沉默了几息,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三十岁的内阁大学士,可谓古今罕见。
    “我女婿是阁老?”
    王若弗一惊,紧握锦帕,不禁激动含笑道:“华儿真是个有福气的孩子。”
    盛纮望了一眼妻子,无奈一笑。
    反正,躺赢就对了!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