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的六零年代 - 第59章 许大队长在得知秋季作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许大队长在得知秋季作物收成了这么多粮食后, 也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尤其是那多出来的两万多斤大豆,上万斤的土豆、花生, 完全就是意外之喜。
    尤其是,今年秋季作物, 没有再种水稻、小麦之类, 而是全部换成了亩产千斤的秋红薯。
    这要换成水稻、小麦之类, 一亩地的产量最多三百斤,加上今年旱情影响,能有个两百多斤就不错了。
    这时候最重要是什么?
    粮食!
    不是吃的有多好, 而是要保证不饿死人!
    尤其是这都十一月份了,一场秋雨都没有下,去年这时候至少还下了两场小雨, 这让许大队长对明年的天气情况也很不乐观。
    大队书记知道现在外面旱情严重,还想把今年秋季产量向上报的高一点。
    差点没被许大队长骂个狗血淋头!
    但是他们这边种了秋季作物, 公社上面是知道的,大队书记哪次去公社开会, 不会和周书记说起这事?不说周书记了,孙主任是亲自来过临河大队的,既然来了临河大队, 又哪里有不考察的道理?
    所以秋季作物的收成, 瞒是瞒不过去的。
    问题在于, 今年外面一片灾, 都在往少了报产量,大队书记还想往高了报,许大队长就很生气。
    许大队长现在升到二十三级干部,他也不怕大队书记, 说:“要报报你自个儿村子,我们许家村该多少产量就多少产量,多的一分没有!”
    临河大队五个村子,有五个稻场,各个村子的收成都晒在各自村子的稻场上,许大队长在抓生产的时候,对许家村是抓的最紧的,其次是施、胡、万三个村子,江家村因为一些历史问题,一直是大队书记在管,在套种农作物时,执行的没有许家村和施胡万三个村子那么彻底,这也导致,许家村和施胡万三个村子,都多出来至少五千斤以上的大豆、花生之类的粮食,许家村一个村子,就有近一万斤得大豆,好几千斤的玉米、花生、土豆等,总数量加起来有两千多斤额外农作物。
    这些套种的,超出往年收成以外的粮食,具体有多少,连大队书记都不清楚。
    许大队长只往上报了今年秋红薯的产量,剩下的两万多斤粮食,都不打算往上报。
    许大队长对大队书记说:“往年这时候秋雨已经下了一场又一场,你看看今年可有一滴雨?要不是今年我们提前挖了大河沟引了竹子河的水,我们临河大队不晓得死了多少人了!自己大队的事情都还管不过来,你还想着管外面的旱情?等像七月份那样,把粮食全都拉走了,你就快活了!”
    一番话说的大队书记叹息不已。
    他无奈地说:“我也不是不知道今年的情况,可我们至少河滩上还有莲藕,还有竹子河可以引水,外面真是在饿死人了啊!”
    许大队长说:“江天旺,你想当好人,那是你自己的事,你先问问你们江家村的村民愿不愿意饿着肚子给你当好人吧?我先把话放在这,你想这么霍霍你们江家村没事,别想来霍霍我们许家村!”
    最终大队书记也是没将自己村子额外的收成报上去,只报了他们大队的秋红薯产量。
    在整个吴城下面所有的公社、大队,粮食都减产的情况下,临河大队粮食不仅没有减产,反而因为他们这里缺少水田而多山地,从而全部种了秋红薯,导致粮食产量不光是在水埠公社,乃至整个吴城都是产量最高的,真正达到了亩产千斤!
    这也使得临河大队刚收上来的秋红薯,还没捂热,就又被征调走了大半,只换来了一个‘先进大队’的荣誉称号。
    这对临河大队的人打击极大。
    哪怕还有几千上万斤的其它杂粮,也使得临河大队的人一下子消极下来,连对冬小麦的收成,都不是那么积极了。
    大队书记也知道,他这样对临河大队不太好,可还是积极动员临河大队的队员,“外面已经饿死了人!我们靠山又靠河,有这么多红薯,有挖不尽的莲藕!”他看着不管他怎么动员,都始终沉默抵抗的村民们,无奈地说:“我也知道,今年上面征调走了太多的粮食,可□□,没法子吗?国家需要我们,百姓需要我们,我们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饿死啊!”
    他举着上面派发下来的‘先进大队’的旗子,说:“乡亲们啊,上面不会忘记我们,其它地方的百姓也不会忘记我们的啊!我们每多上交一斤红薯,救活的就是一条人命啊!”
    下面开会的人群中,突然有个妇女哽咽的哭道:“我们都在勒着裤腰带喝苦菜粥、荷叶粥的时候,他们都在敞着肚皮吃,现在他们的粮食吃完了,就来征调我们的,凭什么啊!”
    “对啊,凭什么啊?我们去年这时候就开始顿顿红薯叶、顿顿苦菜粥,一天只吃两顿!你们江家村呢?顿顿红薯饭!现在你们粮食不够吃了,就分我们的,凭什么?”
    就连一直存在感不高,不太敢表达自己意见的施、胡、万三个村子,都对大队书记充满了怨气,让大队书记也苦笑起来。
    其实江家村也追随许家村,喝荷叶粥好久了,这个夏天,竹子河里的菱角菜,都被拉了上来,下面的老藤蔓就煮熟了喂猪吃,上面的菱角菜,连着叶子和浮漂一起,都切碎了煮熟了给人吃。
    就连长满了利刺的芡实叶子,都被割回来稻穗了煮熟,成了人和猪的口粮。
    要不是今年有套种出来的额外的口粮,临河大队的怨气恐怕都压不下去了。
    也因为上面老是征调粮食的事,临河大队,包括其它大队的人,都对集体种植失去了积极性,挑水灌溉真的是一件劳累的活,拼死拼活干一年,粮食他们自己吃不到几粒,何苦来哉?
    全都跑到河滩上挖莲藕、割芡实去了。
    芡实是不作为粮食主粮的,八月份种完了秋季农作物后,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晒了一簸箕又一簸箕的芡实米,芡实米晒干了后,就和大米、稻子一样,可以存放很久,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成了可以救命的粮食。
    这世上从来不乏聪明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村民,从今年这不对劲的天气中,预料到来年恐怕也不会是个好年,都在积极的为接下来的抗灾做准备。
    每天河圩里的人就没有断过。
    不光是临河大队,就连山里面的人,都忍不住从大山中走出来,每天挑着扁担和绳索,来到无人区的河圩,闷不吭声的挖莲藕,挑回家。
    整个河圩里,全是人,包括和对岸。
    有时候许明月也会站在堤坝上,朝远处瞧,看有没有她外公外婆村子的人。
    她妈这时候还没出生呢,她外公外婆年轻时的模样她都没有见过。
    她外婆也是个小脚,应该不会来这么远的地方挖莲藕,她外公这时候应该是小队长,也不知道在不在挖藕人的行列中。
    她一直都没有去过她外婆家,不敢去,也没打算去。
    今年这个冬天,过的死气沉沉,所有人,脸上都一点笑模样都没有,空气里充满了沉闷和忧苦。
    因为不下雨,山上的毛栗子本来就小,今年小的跟老鼠屎一样,很多毛栗子剥开,里面都是瘪的,没有毛栗米。
    砍柴的人就对毛栗子没了兴趣,全都下河去挖莲藕了。
    因为缺粮食,今年许家三姐弟,全都在河滩挖莲藕,上山砍草、刮草的活,就留给了许老太太和赵红莲婆媳俩,等她们把草砍好,摊晒在山坡上,等许凤台去一担一担的挑回来。
    许老太太每日兢兢业业的上山,用竹耙耙松针,将一颗颗掉落在在地上的栗子壳,捡回去,用来当冬天火盆的燃料。
    尤其是她大儿媳怀孕了,要是娃娃生了,小孩子的尿片、衣服,都要用火盆烤干,最少不了火盆的燃料了。
    其实最好的火盆燃料,是米糠和木屑。
    米糠现在是主粮,木屑只有木匠家有,他们自家冬天用来当过冬的火盆燃料都来不及,又哪里舍得给别人呢?
    正好今年没人跟老太太抢没有栗米的栗子壳,老太太就每天一筐一筐的往家捡,已经没人住的老房子里,被她像蚂蚁搬家一样,堆满了松针和栗子壳。
    除了每家每户必出的壮劳力去挖深水养鱼区外,整个大队不论男女老少,全都集中到了河圩里挖莲藕。
    往年还担心河圩里淤泥太深,小孩子掉下去就淹到脖子,水太冷,妇人不能泡冷水,老人身体受不住。
    今年是个暖冬,河滩靠近村落的这边已经没有什么淤泥了,地面都是硬的,直接站在地面上往下挖就行,每天河圩里,河滩上,密密麻麻全是默不吭声挖莲藕的人。
    许明月还带了个巨大的竹筐,一边挖莲藕,一边捡河蚌,从下面挖出来的各种蚌类,就扔到竹筐里。
    这时候也没人说什么河蚌又腥又老,没什么吃头了,很多见了许明月行为的人,也都默默把自家的竹筐、竹篮都拎到河滩上,晌午结束挑着一大担莲藕回去的人,顺便拎着一大篮子河蚌回去。
    还有人嫌弃河蚌太重,就干脆在河滩边,将河蚌破壳取肉,再用蚌壳当挖掘工具。
    没有工具破壳的,就用石头把蚌壳砸烂,再将里面的肉取出来,放在竹篓子里,洗洗带回去,放点盐腌制一下,就是蚌肉干。
    孟技术员看到满河滩扔的到处都是的河蚌壳,就跟许明月说,让她叫人都收集起来,磨碎了撒入田地里,就是极好的肥料,不仅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还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这些事情许明月不懂,就翻译给许红桦听,让许红桦带人去做。
    许大队长还在浦河口农场,许家村现在是许红桦在管,现在没什么生产任务,许红桦说的话,江家村和同样来挖莲藕的施胡万三个村子都不怎么听,他就叫许家村的人,把那些河蚌壳全都收集了,正好冬天没事,就把河蚌壳全都聚集在一起,用石舂捣碎,再用石磨磨成粉,用大麻袋装好了,等明年春耕之前,施入田地里,当肥料用。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