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 第1398章 清明(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398章 清明(上)
    庾亮奉诏入觐时,邵勋刚出洛阳,正在前往陆浑山的路上。
    他换上了一身猎装,驰骋在伊水之畔。
    时已四月初一,春水大涨,伊水河面上出现了三三两两的船只,满载去岁秋收的稻谷,输往洛阳。
    伊阙关外有新城、陆浑二县,位于伊水西岸,曹魏以来就是北方少有的水稻产地,并且诞生了著名的“新城稻”品种,曹丕为之赋诗。
    新城稻是北方长期培育出来的优质水稻品种,史上一直到南朝梁时期,长沙当地培育出来的稻种才首次被认为超过了洛阳的新城稻,让人颇为惊讶——南方固然种稻多,但先进的农业生产、育种技术还是在北方,包括水稻种植。
    在大梁朝,最好的水稻品种还是羊氏培育出来的“广成稻”,以口感顺滑为主要特点,唯一的遗憾就是生长周期相对较长,且产量相对粟麦没有太多优势。
    当然,这年月的水稻整体有产量优势,但真不大,而且生长周期都挺长的,粳稻甚至超过春种的粟麦生长期——真正生长期短的是占城稻,北宋首次引入时只要一百天就可以收获,后来培育出了八十天、六十天的品种,一度掀起了早稻种植热潮,但单季产量并不具备优势,且口感很差,营养成分也不足,北宋时种植面积并不大,甚至到元末时南方都没普及。
    当天中午,邵勋驻跸伊阙关,令煮稻米为食。
    庾亮这厮穿着一身布衣,蹭到邵勋附近,小心翼翼地吃完一碗粥后,又准备亲手煮茶,为天子漱口。
    不过邵贞拦住了他然后拿走茶团、茶鼎,到一旁生火烹煮。
    “元规,一如往昔啊。”邵勋仔细看了看庾亮的面庞,笑道:“还胖了点。”
    别人开这个玩笑庾亮就要翻脸了,但这会只是附和道:“陛下一统天下,四海安宁,臣忧虑尽消,难免体肥。”
    “在鄢陵这三年,可有所得?”邵勋问道。
    “臣居丧数载,多思先亲养育之恩,恪守丧礼,未尝敢懈。”说到这里,庾亮看了眼邵勋,见他看着远方的草木,似乎没什么不耐之色,便放下了心,继续说道:“虽处哀毁之中,然诵读经典,稍得修身之益,于天人之际略有所悟。若蒙陛下召还,复忝职位,臣敢不尽忠竭力,毗赞大业!”
    “唔,好,好啊。”邵勋收回目光,笑道:“元规的才能,朕是一贯知晓的。”
    说到这里,他沉吟了下,道:“不过如今却无甚合适的官缺。”
    庾亮心下一个咯噔。没官缺?真不至于。便是稍稍调整一下官位,怎么着都挤出来一两个适合他出任的职务。
    “元规,你可知当下朝廷之要务?”邵勋问道。
    庾亮没有丝毫犹豫,不假思索道:“贞明改元赦文里所提诸事,尚阙收复西域。”
    “不错。”邵勋没有吝啬自己的赞美。
    亮子的政治敏感度还是可以的。贞明这个年号已经用到第五年了,有心人查一下五年前的改元诏书,便可知道此年号期间朝廷的国策是哪些,又有哪些任务尚未完成。
    “完成这些之后,朕若改元,该做哪些事情?”邵勋继续问道。
    这个就不是送分题了,需要你能跟得上思路。
    庾亮想了想,给出了几个答案:“货殖、海运、道理、治产业。”
    邵勋微微点头。
    这几个没错,都是需要长期推进的事情,甚至需要不止一代人接力完成。
    “还有么?”邵勋问道。
    “还有便是塞上之事了。”庾亮说道:“以阴山为屏,遮护中夏腹地,以保万民。”
    “元规说得好啊。”邵勋意味深长地说道:“朕欲设关西转运使一职,往武威积存粮草、器械、车马,并整顿凉州诸营军士。元规可暂理此职,如何?”
    庾亮有些失望。
    “关西转运使”就是一个临时性职务,因事而设,事了即罢。听名字大概是为了收复西域而提前做好后勤转输方面的准备,且需要任职不止一年。
    这是一个事务繁杂,非常消耗精力的吃力不讨好的职务。
    不过看到天子默默注视着他,庾亮心中一凛,低头应道:“臣遵旨。”
    “你先回洛阳吧。”邵勋说道:“稍事休整旬日,最迟四月下旬便搬去长安,招募员吏,操办资粮囤积之事。”
    庾亮又应了一声,情绪不是很高。
    他年纪也不小了,收复西域要等多久?几年之后,真有机会进政事堂吗?
    他默默思考着,却没有任何把握。或许,将来得寻个机会,和妹妹、外甥商议一下了。
    ******
    或许因为清明、寒食二节离得太近了,而今不少地方居然把两节并一起过了。
    抵达陆浑山陵寝之时,山间松涛阵阵,天空细雨连绵。
    早上杏仁粳米冷粥后,邵勋踩着略显湿滑的石阶攀登上山。
    邵珪、王蕙晚二人一左一右,跟在邵勋身后。
    行至半山腰时,邵勋指着不远处那片掩映在松柏之中的陵墓,问道:“蕙晚,那便是你娘安息之处么?”
    “嗯。”王蕙晚性情贤淑,只轻轻应了一声。
    “临行前提醒我下。”邵勋叮嘱了一声。
    王蕙晚又嗯了一声。
    母亲的陵寝看着不远,其实在一处山腰上,走过去要绕很远的路。不过那也是离邵氏皇陵区最近的一处山头了,母亲长眠于彼处兴许将来能和天子——父亲遥遥相望。
    <div id=“pf-15812-1“ data-format=“audio“ data-lazy=“false“>
    “獾郎,你去年来过这里么?”邵勋微微有些气喘,他停下了脚步,转过身来看向远处。
    军士已在山脚下停驻,环车为营。
    宫人张着伞盖,几位随驾而来的宫嫔正小心翼翼地登山。
    天雨路滑,难为她们了。
    “阿爷,母亲走后,我每年都来的。”邵珪闷声说道。
    “你娘一定很高兴。”邵勋一边说,一边继续登山。
    前方出现了两排石质的镇墓兽,守墓民户及侍卫亲军的士卒侍立于侧,静静等着邵勋的到来。
    其实这里只是陆浑山皇陵区外围——有些人甚至不认为这里是皇陵,因为只有历代帝后的陵寝才能被称为皇陵。
    修容卢氏按理来说真不一定有资格葬在陆浑山。说难听点,如果邵勋先死,卢氏后死,新君未必会允许卢氏葬到这里来,毕竟不是每个嫔妃都有资格陪葬帝陵的。
    邵勋加快脚步,很快来到了陵前的广场上。
    往上还有百余级台阶,太上皇后刘氏就葬在山体内部。
    待到六七月间,太上皇邵秀的棺椁也会被移至此处,与太上皇后合葬。
    邵勋的陵墓也已经造好了,位居正中,其他单独的陵园如众星拱月一般簇拥着他。
    他今天不打算去看自己日后的葬身之地。
    稍事休整之后,他一鼓作气走完了百余级石阶,看着前方高耸的门阙以及一圈依山而建的围墙,下意识放慢了脚步。
    山陵使及以下官员恭敬地立于门外。
    邵勋缓步入内。
    墙内鸟语香,看着不似陵墓,更像是一处苑囿。
    正前方是一座带有左右厢屋舍的享殿,一般是山陵使主持祭祀及其他礼仪的场所。
    殿前有神道碑,殿内供奉着太上皇后的灵位,此时香烟袅袅,贡品摆放得整整齐齐。
    “陛下。”山陵使跟了进来,恭恭敬敬地指挥小史摆放好香炉。
    炉中放满了蒿、泽兰等物另外还有一些香料。
    邵勋从他手中接过火种开始焚香祭祀,山陵使则在旁边抑扬顿挫地宣读起了祭文。
    邵勋心中有种感觉,那就是母亲其实早就走了,盖因这里让他感受不到丝毫母亲曾经存在过的气息。
    其实就是个追思的场所罢了。
    但他依然恭恭敬敬地走完了整个流程,最后看了一眼灵位,默默叹了口气,离开了享殿。
    楚王邵珪立于院中。
    邵勋朝他点了点头,道:“进去祭拜下祖母。”
    邵珪应了一声。
    邵勋则在院中踱着步子,邵贞举着一把伞,在他身后亦步亦趋。
    山陵使几次想要上前说话,见天子没有和他说话的兴趣,便作罢了。
    邵勋了许久才转完了整座山陵。
    此陵周里许,开有四门,旁边住着五十户守陵百姓,设有山陵使以下七八名官佐及小史。
    北门直通山体内部,里间便是墓室了。此刻用砖石封着,将来父亲葬过来时,还得重新启封,将二老合葬在一起。
    邵勋是第一次当皇帝,也是第一次建皇陵。
    也是在此刻,他才领悟为何有的皇帝一登基就开始修陵墓,确实是一项不小的工程。
    与他们相比,自己动手都算晚的了。
    回到南门时,见邵珪已等候许久,他取出丝绢,为儿子擦了擦额头上雨珠,道:“随我去看看你娘吧。”
    “好。”邵珪乖巧地应了一声,紧紧跟在父亲身后,下到了广场之上,然后向左拐,穿过茂密的山间小径,来到一处规模小许多也要简陋许多的寝园内。
    这里只有一个简简单单的小院,一座不甚高大的享殿,本身也没有山陵使这种职官,不过却打理得非常清爽、洁净。
    小院后方,则是圆锥状的墓冢封土。神道碑、石虎、石羊等立于墓冢之前,四周立有石柱,封土上则植满了松柏。
    裴灵雁站在廊下,朝邵勋招了招手。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