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一个贪官懂点科学怎么了 - 第16章 招揽木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在杨潜疑惑之际,陈册在秦淮的示意下,將手中的硬黄纸交给了杨潜。
    杨潜凝神望去,瞪时便被纸上的结构图吸引住了。
    结构图有大有小,总图分图,甚是复杂,但標註清晰,可谓详略得当。
    杨潜脸上表情变幻不定,时而疑惑,时而惊喜。
    良久,他摊开第一张图纸,疑惑说道:
    “这是水碓?只是这水碓的构造怎么如此复杂?为何会出现大水轮?”
    对於水碓,杨潜並不陌生,这种以木质结构为主的手工业器械他也造过,主要利用水力舂米、碎物。
    “这是连机水碓,由一个大水轮驱动数个水碓,一个原动机带动数个工作机。”
    秦淮故意用上了一些现代的术语,也是想考察一下杨潜的领悟力。
    这句话里面提到的机械二字自古就有,主要难理解的是『原动』二字,这是对於动力来源的简称。
    果然,杨潜一听就懂,脸上露出释然的表情,隨即语气激动说道:
    “秦公,这水碓可有名字?”
    “就叫它八头水碓吧。”
    杨潜嘖嘖称奇,小心翼翼地放下图纸,又打开了第二张图纸。
    依然是落笔流畅、標註清晰、结构精妙的设计图。
    这一次,杨潜看的时间更长,不时地用手在空中比划著名什么,十分专注。
    秦淮也不著急,拿起桌子上的精製工具把玩。
    良久。
    “秦县令,这是何物?”
    秦淮微笑回道:
    “杨匠可猜一猜。”
    杨潜知道秦淮有考察之心,也不再藏著掖著,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说道:
    “鼓风机。”
    秦淮顿时大喜,杨潜不仅猜对了他所画的图纸用途,甚至还用上了刚刚他提到的新术语。
    要知道,他所画的拉杆活塞式风箱,不同於第一张图纸的八头水碓,是还没出现在这个时代的產物。
    此等领悟力,確非常人所及。
    秦淮愈发肯定,自己是找对人了。
    杨潜继续打开最后一张图。
    这一次,他注视良久,紧蹙的眉头一直也没有展开,不管是水碓还是拉杆活塞式风箱,主要的材料都是木头,和他专业息息相关。
    这一次的图纸,他却看不懂了。
    但不代表他看不出其中蕴含的无穷力量。
    “秦县令,这是何物?为何我看此物,既惊又惧,还有...一些期待。”
    对於杨潜的『无知』,秦淮没有觉得是他能力不行,这种以铁为基础的工业產品,他没见过是再正常不过了。
    能感到惊惧就已经是非常厉害的洞察力了。
    因为他的第三幅图是:
    蒸汽机。
    不过秦淮没打算给杨潜讲这个玩意儿。
    不是担心杨潜理解不了,而是这种东西太超前了,以现在的科技基础,完全没有办法造出来。
    即使他造出来了,也推广不了。
    因为没有燃料。
    秦淮画蒸汽机,只是为了吸引杨潜,用於招揽。
    他可没自大到现在就要造出来。
    不同国家科技的发展其实是具有偶然性的,这个偶然性更多的是基於地理条件的限制。
    比如中国,因为缺少纯度高的硷,从而和高透玻璃失之交臂,而高透玻璃是研究光学、基础化学必不可少的物品,基础化学又高度影响材料学的发展。
    而英国,能够轻易获取廉价且高质量的煤矿,成为了它发明出蒸汽机的关键条件。
    要知道,现在的唐朝普通民眾,能吃上热饭都算奢侈的。
    更何谈去把珍贵的燃料用来...烧热水?
    “杨匠,这个是我的一种设想,但是我现在无法实现他,需要你的帮助。”
    “秦县令但凭吩咐。”
    “你可愿意搬家到大关炼铁场吗?”
    “大关?炼铁?”
    “不错。你虽是木匠,但是木铁本就相生共用,以汝之见识,在用木铁造器一途必定会有不凡功绩。”
    秦淮见杨潜並未出声答应,继续说道:
    “你应该也知道铁器的重要,如果供职炼铁场,我便可以解决你的身份问题。”
    “身份?”
    “是的。我会向刺史请示,在大关设置炼铁营,以军制管理,初期人数少,你就先当一个火长。统领炼铁场的营建工作。”
    秦淮之所以这样做,主要还是为了杨潜能立功,以工匠身份立功难度太大,但是若是火长或者团头,那就简单多了。
    杨潜听到这里,只觉心神荡漾,感动异常。
    听秦淮所说,他终於相信,解决他儿子匠籍的问题,並不是秦淮为了招揽他心血来潮、信口开河,而是经过认真思考与谋划的。
    而且不仅仅是解决匠籍,他对那个让他心生畏惧的铁傢伙也是非常感兴趣。
    冥冥中他能感知到,跟著秦淮干下去,一定会有非常不一样的人生。
    於是他郑重施了一礼,道:
    “感念秦县令信任,我这就安排大家干活,把这连机水碓和鼓风机做出来,等做出来之后,我带著新工具一块搬至大关。”
    接下来,二人商量了一些製作新工具的细节,让杨潜再次感慨秦淮的工艺水平之高,远远超出他的想像。
    等到秦淮二人离开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
    “阿郎,你真要在大关建一个军营呀。”陈册掰著手指头问道。
    “怎么了?”
    “那又是一大笔开销呀。”陈册说完,嘴里嘀嘀咕咕的,算起了帐。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秦淮现在只是个县令,並无任何军职,自然也无法调动军力,能够用的武装力量,就是高县尉那手下几十人而已。
    如今炼铁重启一事,如果找李翛在大关设置团营,李翛一定会答应他,只不过肯定不会给秦淮自行招募的权力,而是直接派遣他自己的亲军驻守,与他毫无关係。
    顶多给他一个致果校尉,有军职无军权。
    这就不是他想要的了。
    不过好消息是,唐朝的县镇兵力没有一定之规。
    这就给了他可乘之机。
    按照他目前的需求,最適合他的军职,有两个。
    一个是团练使,不过这个时期,基本上只有州团练使,由刺史兼任,很少设置县团练使。
    第二个职位是镇遏使,主要是对一些重镇设置的,而丹徒县就在润州境內,离李翛的亲军距离比较近,所以其实没有必要设置。
    之所以想要这两个职位,是因为它是独立机构。
    不管是县团练使还是县镇遏使,都算是一个小军队的主管,有极大的人事权。
    但是有一个关键问题,按照惯例,一县主官是没有军权的,所以哪怕是真的要来了这两个官职,也不会由他一人兼任。
    此事,还得从长计议。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