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一个贪官懂点科学怎么了 - 第20章 入主大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深夜。
    二堂之后,县令內宅。
    秦淮孑身一人住於此处,宅內外冷冷清清,无甚器具资財。
    秦淮任职此地县令,並没有经过科举,而是门荫入仕。
    他的父亲曾在长安任职太常丞,从五品,主要负责宗庙祭祀礼仪,不管是从官职大小还是实际权力看,都没有资格为秦淮谋得如此官职。
    父亲为了能够让他避免杂色入流,直接门荫,不仅提前致仕,把职位让给了礼部尚书的儿子,而且变卖一切家资上下打点,这才让秦淮得以入仕。
    “公生明。”
    这是大堂仪门之后戒石坊上刻著的戒石铭。
    寓意处事公正,明察是非。
    秦淮回想著前身的点点滴滴,再联繫到穿越过来之后经歷的一切。
    从没看到什么公,只看到了私。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计私也挺好,只要手里本钱足够,一切皆可任由驱使。”
    秦淮从今日商討事宜,看出了刘传之的转性,这让他比较放心的能从县衙事务中脱离出来。
    他上无天线,家无余势,想要走为官之路,难如登天。
    而且如今朝局混乱,你方唱罢我登场,今朝眼看起朱楼,明日便看高楼塌。
    王朝晚期官场,实非善与之地。
    一个並非针对他的綾纱之局,就让他这个官场边缘人物,几乎万劫不復了。
    若不是自己懂得这些『微末』匠技,恐怕此刻已经收监待审了。
    “手中必须要握有足够的本钱,才能自保。”
    秦淮不自觉感慨了一句,隨即自嘲一笑:
    “这倒是和前身求財不求官的从政思路,高度一致了。”
    ...
    大关炼铁场。
    此时的码头上,熙熙攘攘,挤满了炼铁场的牙人,邱大伟三兄弟以及陈家村族长陈默许站在中间。
    他们全都望向太平河的下游方向,迎接大关真正的主人,秦淮。
    不一会儿,一条浩浩荡荡的船队映入眼帘。
    船首一人,站立如松,衣袂隨风轻飘,阳光洒洒落身。
    只见其人,面容俊朗,颇为不凡。
    正是秦淮。
    大关炼铁场这半月新启,虽然各项工作安排也算得当,但是杂事太多,所以一切看起来都还是乱糟糟的。
    为此,秦淮决定,弄一场热烈浓郁的入主仪式。
    这不是形式主义。
    而是追求『仪式感』。
    目的就是通过特定的形式和行为,赋予『入主』这一重要事件和场合以特殊意义和价值。
    秦淮昨日已经吩咐下去,不仅要安排所有人到码头接驳,还动用特权,让仓吏张午师安排了一艘大气威武的客船,专门用於他的乘坐。
    倒不是秦淮喜欢出风头,而是这半月他甚少露面,他需要这个仪式强化他大关主人的身份,也能无形之中,强化两百多牙人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面子有了,里子也得有。
    他特意选在今日,就是要等著御史周齐先行拨付的物资,铜钱一千贯,木炭两万斤,直接装满四艘船。
    杨潜製作的八头连机水碓和活塞式鼓风机,也装满了一艘船。
    浩荡的船队,给这些穷苦出身的百姓直接当场看楞。
    他们何时见过这种场面?
    看到秦淮丰神俊朗如上仙一般,再看这事关他们生计的满载船队,所有人都是一脸兴奋,很多人都已是欢呼雀跃起来,眼神中迸出希冀的神采。
    待船靠岸,秦淮躬身跳下,在邱大伟几人的簇拥下,从容越过两百人自动散开的通道,走进炼铁场。
    秦淮没有选择当眾讲话,毕竟炼铁场还没有启动,现在还不是时候。
    他拋下县衙事务,就是为了儘快点火。
    距离交货只剩一个多月了,他对於这个时期的炼铁技术了解甚少,不知道到底能够日產多少斤。
    秦淮心里没底,所以需要儘快让大关运转起来,好为接下来的会面做好准备。
    此时的大关,相比前几天来,更加规范了。
    按照他之前的吩咐,邱大伟已经將耐火砖、皮鼓风都採购完毕,就等安装。
    从这里到矿场的小路初步完成,两轮牛车的通行也已经打通,已经在陆续採矿和拉土。
    水碓房的选址,离这里不到半里地,已经积攒了数千斤的铁矿石。
    毡房、厨房都已经重新选址,离高炉更远,生活区、工作区涇渭分明。
    秦淮听取邱大伟的匯报,很是满意。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是梓人杨潜,是我请过来的技术大家,从今日起,所有的房屋营建、工具器械製造,全由他负责。”
    邱大伟见状,连忙表態道:
    “杨匠,我们一直盼著您来呢,我们能不能住上好房子、用上好家俱都指著您呢。”
    杨潜拱手辑了个礼,回道:
    “还请邱郎君以及诸位多多支持。”
    “你们都是我的重要助力,以你们的能力品性,定会声气相投、一时瑜亮。”
    秦淮点了一句,肃容问道:
    “大伟,现在有哪些问题急需解决?”
    “高炉修葺点火、碎矿还有砖窑选址。”
    邱大伟本来想说钱帛来著,但是看到刚刚被拉进来的满满两大箱的铜钱,及时止住了口。
    “先定址,把八娃的父亲李玖唤来。”
    精瘦汉子李玖,进屋后看到几人气度不凡,甚是紧张。
    “李玖,你常年烧砖,对於新砖窑位置,可有什么主意?”
    李玖见是询问此事,局促不安稍解,拖著浓重的乡音说道:
    “得靠河,取水便宜;得有路,拉土便宜。”
    秦淮点点头,补充道:
    “这里常年东南风向,为避烟气,需往太平河下游选址,不超半里地为宜。”
    眾人纷纷称是。
    “三正,你负责此事,儘快起窑。记住,遇事多问李玖。”
    三正携李玖领命而去。
    “走吧,我们一起去看看水碓房。”
    此时的水碓房,已经平整出来数十米见方的平地,十多根粗壮的木柱子耸立,上面几位牙人正在铺顶,下面已经铺了两大堆大大小小的红褐色矿石。
    “杨匠,这个地方可以吗?”
    杨潜以脚步丈量河边到房顶的距离,回道:
    “房子位置正確,就是距离稍远了一些,我怕连机水碓力度会有减弱。”
    “不过问题不大,只需要將此处再平整一下,把房顶往外延伸两丈即可。”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