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一个贪官懂点科学怎么了 - 第22章 比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见秦淮主意已定,邱大伟也不废话,拉著张修集就开始招呼人干活。
    为了这个方案,他们本来已经准备好久了,铺砖挖洞,上手极快。
    “秦县令,这两炉如何处置?”
    秦淮看著已经被修葺一新的椭圆式高炉,吩咐几人將拉杆活塞式鼓风机抬了进来,数量不多,就两架。
    杨潜从秦淮当时的布置中,明显能感觉到秦淮对於这两架鼓风机尤为得意,甚至超过了八头连机水碓。
    直到现在,他也不清楚为什么。
    “大伟,杨匠,你让他们按照这个图纸安置这两架鼓风机。”
    秦淮从怀中掏出设计图,递给了杨潜。
    二人仔细看去,都有些摸不著头脑。
    “秦县令,怎么安装一个鼓风机,还需要这么复杂的进风通道?”
    “是啊,这两个是火炉吗?怎么高炉旁边还要建火炉?还是两座?”
    二人异样的举动,把一旁忙活的张修集也吸引了过来,把头凑到了图纸上。
    “再建两座火炉?两个高炉就是四个火炉,秦县令,我们木炭可是非常短缺呀。”
    “是呀,我们自己製作的木炭,再加上运过来的,也就三万斤,產不到五千斤铁就要停火了。”
    张修集在一旁计算著木炭量和生铁量。
    秦淮笑著解释道:
    “这个火炉叫热风炉,主要是蓄热用的,烧出的热风直连鼓风机进风口,再由送风口送进高炉。”
    “这...有用吗?”
    张修集有些不確定,他从没见过这种东西。
    “张公,要不要比一比?”秦淮指著两两分组的高炉问道。
    “比什么?要是比炼铁质量,我可不跟您比,我那两座炉就是產点块炼铁而已,您这可是正儿八经的生铁。”
    “那就比单斤铁的耗炭量吧。”
    “您確定?要知道我这可是块炼铁,產出的铁块杂质多、重量大,炉温又低,我估摸著,不產生冷窑事故的话,最多六炭就可换一铁,您那个,至少也得七炭。”
    张修集五指合拢,比了个七的手势。
    “那就比嘛,你要是贏了,让秦县令带我们去醉仙居喝酒去,涨涨见识。”
    邱大伟在一旁攛掇著,杨潜笑而不语。
    虽然不太懂炼铁,但是秦淮的能力,杨潜是深信不疑,他不觉得张修集能贏下此局。
    “好,我比,我听说醉仙居的虾炙可是一绝呀,就是吃不起。”
    看张修集的样子,显然是胜券在握。
    “好,这四个热风炉的製作,我就交给你了,你可不能偷工减料呀。”秦淮调侃道。
    “您就放心吧,不止是这几个炉子,我连您图里说的风道都给您用最好的黏土,按您说的,保证不漏气。”
    “好,注意安全。”
    就这样,眾人依照明確的分工,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整个大关到处都是光著膀子吆喝著干活的身影,朝气蓬勃。
    这一干,就是三天。
    秦淮作为大关的一把手,时常巡弋於高炉、水碓、砖窑的製作现场,其中,尤以高炉待的时间最长。
    原因无他,高炉是整个大关的核心,也是最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地方。
    张修集说过,虽然高炉构造简单,但是毕竟是高温冶炼,还是会出现炸炉事故的。
    原理也很简单,如果鼓风不利,导致高炉內上下温差过大,下面已经出现铁水,上面还是坚硬的炉料,就会形成强大的压力差,导致炸炉。
    这也是为什么大关原先的高炉『不高』的原因,鼓风技术达不到的时候,过於追求高度,极容易炸炉。
    “秦县令,无须担心,大关当时建造的时候,就是考虑到经验不够,所以高炉修建也就一丈,而且肚子不大,就是怕炸炉。”
    许是看出了秦淮的担忧,张修集安慰道,看到秦淮手里黑黑的东西,问道:
    “秦县令,您这几日为何一直拿著这个煤饼?现在才入夏,远没有到用这个东西的时候。”
    “你识得此物?”
    不是秦淮看不起张修集,他手里的这块煤饼,黑光细腻,还散发著淡淡的香,可谓是正儿八经的奢侈品,主要用於富贵人家冬季取暖用,平常百姓甚少见过。
    “兽炭休亲近,狐裘可弃捐。”
    这是诗人白居易曾作的诗,其中的兽炭原型就是秦淮手里的煤饼。
    所谓兽炭,就是由『香匠』把精煤磨成屑,搀入沉香、麝香等各种香料,再和以糯米糊,按入兽形模子压成香饼、兽炭,以供圣人及妃嬪们享用。
    秦淮手里的这块,製作没那么复杂,主要是把精煤磨成屑,掺入粉,压成兽型,常见於富贵人家中。
    “以前我们炼铁,木炭不够,尝试用过这种煤饼。不过没您手里的这块好,没那么精细,更別提香气了。”
    “哦?你们用它炼过铁了?效果如何?”
    “完全不可用,炼出的生铁太脆了,一砸就断,就放弃了。”
    “唉,多好的东西,就是不能炼铁,可惜了!”张修集感慨道。
    “果然。”
    秦淮心道。
    现在的唐朝,还没有煤化焦的技术。
    如果直接將煤炭用於冶炼,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硫,经过反应会生成硫化铁,导致炼出的铁质地清脆,必须继续锻打修復,所耗甚大,得不偿失。
    “看来,还要想办法焦化一下。”
    秦淮看著眾人忙碌的身影,咬下一口烤米饼,宽慰自己道:
    “此事不急,从哪里弄煤还没著落呢。”
    不知不觉,又走到了砖窑,李玖和八娃几个人正在活泥。
    秦淮把八娃唤了过来,往他嘴里塞了一块烤米饼,问道:
    “八娃,喜欢这里吗?”
    八娃黝黑的脸庞嘻嘻一笑,露出大白牙,嚼著米饼含糊说道:
    “喜欢呀,这里可太好了,天天都能吃肉。”
    李玖小跑著过来,还是局促不安的老实人模样。
    “秦县令,您別听八娃瞎说,我们活干得不好,都是邱郎君可怜我们,晚上给我们加了羊肉。”
    “你可別谦虚,我看你们这砖窑,弄得挺好。对了,你们一般都用什么烧砖?”
    “我们这个没有那个精细。”李玖往西边高炉指了指,继续说道:
    “柴草、稻杆子都行。”
    “如果大规模长期烧呢?”
    “那最好是木材,石精也行。”
    秦淮暗暗嘆了口气。
    “得,又一个要炭的!”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