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一个贪官懂点科学怎么了 - 第35章 返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江南运河上。
    秦淮站在船首,看著平静无波的河水,只希望自己的心也能如这水面一般。
    此次彭州之行,他可以说是收穫满满。
    既达成了买路的目標,也培养了一个非常有实力的长期合作伙伴,甚至还能赚不少钱。
    但是没能一窥党爭的真相,还是非常遗憾。
    秦淮现在只知道有一个针对浙西官场或者刺史李翛的大计划,千匹綾纱之局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小的片段而已。
    他能不能在这动盪之中独善其身,尚未可知。
    作为穿越之人,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难以处理的困境。
    史书虽多,但是所记载的终究还是帝王將相,普通官员都著墨甚少,更別提这江南一隅的米粒小事。
    所以哪怕秦淮记忆力超人,也很难短时间內將脑海中的记忆串联起来。
    如果他是长安贵族,五姓七望,史书所载就会如同天启一般,给他最正確的启示和指引。
    可他只是这江南小官,不上不下,既躲不开党爭余波,又难窥党爭细节。
    实在是福祸难测,危险重重。
    就比如再有不到一年,现在的圣人李纯便会在这剧烈的党爭之中,暴毙而亡。
    如此变天大事,远不是现今的他能参与和搅合的,如何能在这等席捲所有人的狂暴浪潮中活下来,才是他需要思考的。
    “秦公,我有一事相稟。”张午师看著略带愁容的秦淮,轻声说道。
    “三日前,我採买好您吩咐的东西就准备去找您,到了才发现您困在刘府出不来,我就没有再进去,而是去了武寧节度使李愬的凉国公府,想著看看能不能打听出来一点消息。”
    “你乾的很好,没被发现吧?”秦淮对於张午师是越来越欣赏,擅决断,能力强,有分寸。
    “没有,毕竟是凉国公府,我不敢托大,没守在门口,而是住在了最近的客舍,远远地看著。”
    “可有什么发现?”
    “我在这边不认识人,也不敢贸然打探,所以安排船工守在刘府,我自己守在凉国公府,我们二人將这几日所有进出的人员和时辰做了记录,然后再核对这齣入记录,嘿,还真让我们核出了一处,有一波的出入记录对上了。”
    “哦?什么时辰?有哪些人?”
    秦淮有些惊喜,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要想监视武寧最具权势的府邸,能想出这种聪明又稳妥的方法,还能有所发现,已然是非常难得。
    张午师摇了摇头:
    “具体什么人看不清楚,因为坐了轿子。时辰我们倒是记得非常清楚,您是巳时进的刘府,午后有一轿子从刘府出来,匆匆去往了凉国公府。”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101??????.??????】
    “在凉国公府呆了多久?”
    “约莫半个时辰。”
    “这几日是不是就这一次交集?”
    “是的,仅此一次。”
    秦淮听罢,收敛神色,以手扶额,作沉思状。
    张午师见状,招呼眾人,识趣地退到了船舱里。
    “平日没有联繫,在我献出酒精之后才有了唯一的一次联繫,要说跟我没关係,恐怕三岁小孩子都不会信。”
    “这就能说明节度使李愬也是千匹綾纱之局的局內人,至少跟刘悟是在同一战线的,而且,最关键的是,李愬起的作用是要高於刘悟的,否则,刘悟也没必要因为这点小事特意来一趟凉国公府。”
    李愬,有谋略,善骑射,战功卓著,最知名的战功,便是率军雪夜袭蔡州,一举生擒吴元济,平定淮西之乱,算得上是唐朝的名將,也因为平定了这祸及三十年的战乱,以功拜山南东道节度使、上柱国,封凉国公。
    “他跟刘悟在淮西之乱之前应该没有什么交集,最有可能还是在平定李师道之战才互相结识的。”
    “这样的名將为何会参与到党爭里面来呢?”
    秦淮思虑至此,不得其解。
    “不管如何,为我开通漕运一事,他应该也是首肯了的,这算是一个好消息。”
    秦淮如是安慰自己。
    ...
    三日后,秦淮星夜兼程,终於看到了那熟悉的太平河。
    等到秦淮回到丹徒县衙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他顾不上休息,直接赶赴大关。
    大关炼铁场主厅,这是两日前刚刚建造好的屋子,厅內没来得及布置,除了桌椅,空无一物。
    “秦县令,您去这十多日,我们的高炉,除了等待周御史的木炭耗费了几日,其余时间都在正常烧制。”
    秦淮翻阅著《大关冶录》:
    “低温炉每日冶炼300斤耗炭1800斤,高温炉每日冶炼700斤耗炭3200斤,也就是说,我们每日可產1000斤铁,耗5000斤炭,对吧?”
    张修集尷尬说道:
    “是的,您的热风炉不管是质量还是耗炭量,都远优於皮囊鼓风的低温炉。”
    “秦县令,目前我们大关已经產出块炼铁3000斤,优质生铁7000斤。”邱大伟继续匯报导。
    秦淮点点头,语气平缓,见邱大伟面有难色,问道:
    “是不是还是缺少木炭?”
    “是的,根据您走之前的引荐,我已经拜会了周御史两次了,现在总共送来木炭六万斤,加上我们自己烧制的一万斤,一共是七万斤,烧了十几日,目前就剩两万斤炭了。”
    大关的每日冶炼数量其实非常高,差不多有1000斤,一年就是36万斤。
    可是根据秦淮所知,整个唐朝这个时期一年的炼铁总量也就两三百万斤,按照大关的规模,这么一个偏僻地区的小厂就能占据全国一成还多的份额,显然是不合常理的。
    不合理的数据背后,只有一种解释。
    不是铁矿不够,也不是炼铁技术差,而是燃料限制太厉害,导致很多矿是无炭可烧、无火可炼,就比如大关。
    “木炭的事情,我来想办法,从现在开始,便彻底停了皮囊低温炉,改造的事情等我想好了再定。”
    这次彭城之行让秦淮看到了更大的危机,此时的紧迫感更甚以往,哪怕很多事情他还没有想的十分清楚,也没有十分的把握,但是都必须提前做起来了。
    毕竟,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烧砖场用到的精製木炭暂时停掉。”秦淮吩咐道。
    “秦公,砖场已经停掉了,自从我发现木炭短缺之后就停掉了大规模的烧砖工序,现在三正和李玖一直在进行空心砖的烧制试验。”
    “哦?研製如何了?”
    “比上次进步了许多,不过,离您的要求还有差距。”邱三正脸庞被炭火熏得黑黢黢的,有些惭愧地回道。
    “嗯,改日带我去看看。”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