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一个贪官懂点科学怎么了 - 第36章 天工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主厅开完会后,秦淮带著杨潜和他的儿子杨校之,一块儿来到了这满是大蒜和酒精味的试製厅。
    刚一走进去,秦淮立即看到了试製厅的全新布局,顿时眼前一亮。
    此时的试製厅,已经由屏风隔出了两个区域,原先的大工作檯一分为二各置两旁,涇渭分明。
    一边是酒精蒸馏,一边是蒜精提取。
    更让秦淮惊喜的是,由他搭建的简易蒸馏装置已经焕然一新,所有的设备都被细密紧致的铁条框架框住,更加紧实一体,原先笨重的捣衣砧已经被开有漏斗的深口瓶替代,方便换水和降温。
    看著这成体系、流水化的生產线,秦淮心里禁不住再次感慨:
    杨潜的工程化能力果然厉害。
    隨即赞道:
    “杨匠,汝之才能,此刻才真正显露一二呀。”
    杨潜笑了笑,真诚道:
    “只是做了一些锦上添的活罢了,论才能,您之韜略见识才真正是无人能及。”
    秦淮闻著刺鼻的味道,用手在鼻子侧扇了几下,知道杨潜他们怕泄密,很少开窗,特意吩咐道:
    “就是这味也忒冲了些,你们还是要经常开开窗户,通通风。”
    杨潜笑了笑,指著四五个制式巨大、密封良好的铜罌说道:
    “秦县令,按照您的吩咐,我们已经蒸馏出了约莫40斤的酒精,都在这里了。”
    “那蒜精呢?”
    “在这里。”杨潜掀开地上的木板,露出一个三尺见深的洞口,从里面取出了一个琉璃瓶。
    瓶內盛满了水,水底凝集著一团金黄色的油状物,杨潜指著这蚕豆大小的油状物说道:
    “我们提取出来的蒜精,有八个这么多。”
    秦淮点了点头:
    “这个地下室,你们要继续往下挖,挖出一个独立空间,以后这些都可以放下去。”
    “是因为低温不容易破坏它本身的功效吗?”杨校之边剥蒜边问道。
    “你这样理解是没问题的,这些精华之物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比较分散,难以发挥功效,我们的设备便是把它们匯聚起来,而低温,便是让它们儘量保持匯聚状態的好办法,就像冬天一冷,大傢伙都聚在一起,不到处乱跑了。”
    秦淮用比较浅显的语言解释,对著杨潜认真说道:
    “杨匠,有件事情,我本来是想等校之成长起来之后再说的,但是现在形势有变,要提前筹划,你明天便著手召集人手,建立一个属於我们自己的队伍,目前主要工作就是製作酒精、蒜精,扩大產量,要挑你信得过的人,最好是喜欢工匠营生的。”
    杨潜听闻要建立队伍,激动之余又有些感动。
    秦淮为了培养他的儿子,特意推迟团队的创建,就是想让杨校之提前熟悉,到时候在队伍里坐主力顺理成章。
    可见秦淮对杨潜父子是极为用心的。
    “感谢秦县令为我儿著想,校之在这一道颇为聪慧,您不用担心。”
    杨潜拱了拱手,看著这铁架子的全套蒸馏设备,犹疑了一下,说道:
    “秦县令,您看,是不是让我做个壳子,把这些设备都藏起来?”
    二人都知道,眼前的设备並不复杂,如果就这样示之以眾,保不齐会被人偷学了去。
    而且杨潜也担心,万一是他自己挑的人出了紕漏,他也脱不了干係。
    秦淮想的,却在別处。
    这种蒸馏设备如果传到了民间,会是什么结果?
    如果老百姓都能因此受益,泄密就泄密了。
    可是秦淮已经两世为人,自然不会这么天真。
    “在没解决分配製度之前,这等技术一旦传出,结果必然是形成垄断,普通老百姓丁点好处都沾不到。”
    “与其这样,还是把这些资源集中到我的身上,再图发展吧。”
    秦淮给了自己足够的心理安慰和合理解释,语气十分肯定说道:
    “挡住吧。”
    “做得结实一点。”
    “那我们这个队伍,叫什么名字?”
    “天工营!”
    ...
    ...
    確定好队伍的名字,秦淮准备离开,杨潜突然说道:
    “秦县令,前两日李参军来这里了,他让我通知您,等您一回来,就要去刺史府。”
    秦淮点点头,这也是他意料之中的事情,而且,有些问题,他也需要再去求证一番,以此论证自己心中的推断,看看能否解开那些让他疑惑的地方。
    “秦县令,快来坐吧,今晚可有口福了!”
    门外传来邱三正爽朗的笑声。
    秦淮和杨潜父子走出一瞧,就看到邱氏三兄弟、李玖和八娃父子围著满是酒菜的桌子上,笑呵呵地看著他们。
    一旁的张修集看著一桌子的酒菜齜牙咧嘴,脸上强撑起笑容,只是这笑,比哭还要难看。
    看到张修集这个样子,秦淮心中瞭然。
    先前的打赌,张修集输了。
    “让我瞅瞅,有没有张公心心念念的虾炙?”
    张修集涨红了脸:
    “不就是虾炙嘛,您想吃多少我有多少。”
    秦淮笑了笑:“说到这儿我想起来了,你们这工钱怎么算的呀?我可不想一顿饭就把张公给吃成不课户了。”
    问完之后,秦淮不免觉得有些惭愧,自己也著实疏於管理了些,连工资都没有时间敲定。
    邱大伟见秦淮问及,赶紧收敛了笑意,肃容道:
    “秦县令,不瞒您说,大关场所有牙人,都是根据每日劳作领取酬劳,两文钱到十文钱不等。比如捡柴的十岁以上稚童就是两文钱,做饭的厨娘是四文钱,全力烧炭鼓风的汉子十文钱,杨匠这边手下、还有李玖砖场那边,都是工匠,也是十文钱。”
    一旁的杨潜点了点头,补充道:
    “大伟做事甚是公正,我来这里时日不多,但是能看出来,陈家村的村民对这里非常喜欢,伙食好工钱高。”
    秦淮点点头,他作为一县之长,单纯计算自己的工资的话,算上各种绢帛、土地、粟米粮食,一天也差不多四五十文钱。
    这些无產佃户,能不愁吃穿,每天还能领取这样的工资,这种待遇相比这个时代的生產力,已是极好。
    “你们呢?”
    正在夹菜的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说话。
    “我们都没拿钱,隨用隨取,多好呀。”三正咕嘟一口,吞下一大口酒。
    “这怎么行?不像话。”秦淮佯怒道。
    邱大伟瞪了一眼这口无遮拦的三弟,连忙解释道:“我们这些人取用钱帛,都是做好记录的,等您定了额,自当补齐。”
    秦淮点了点头,看著这几位大关的核心成员,要么是管理骨干,要么是技术专家,也是理解他们为什么到现在都不领工资。
    主要原因还是他疏於管理,他不发话,这事儿就只能拖著。
    领多了不好看,万一超过了秦淮心理预期的价格,难以收场。
    领少了不舒服,谁不想让自己的工资高一点呢?
    况且,工资还跟他们在场子里的地位掛鉤,定工资不难,难的是如何分上下。
    “我给你们定了,大伟杨匠,你们二人每年各领十贯,二光、三正、修集、李玖,你们各领八贯。”
    吧嗒,张修集手中的筷子落到了虾炙广口碗里,看向秦淮的眼睛里满是不可思议:
    “夺...夺...夺少??”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