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 第130章 鞠躬尽瘁诸葛亮,刚回涿县又忙碌了
第130章 鞠躬尽瘁诸葛亮,刚回涿县又忙碌了(1更)
事实上。
审配被调回邺城,也的确是袁绍麾下文武争功导致。
自沮授被调任到涿县后,田丰又因“破坏军心”而被袁绍给关了起来,河北派系便只剩审配还在军中揽权。
自恃族大兵强的审配同样是个刚烈率直的,也极为看不惯许攸、逢纪、郭图这群外来的,认为许攸等人除了能动嘴皮子外实无半分本事。
结果便是被许攸、逢纪、郭图群起而攻,就连一直低调的荀谌也认为审配在军中会导致袁绍政令不一。
当时袁绍又进兵官渡节节胜利,自认为有没有审配也不影响战局,于是便将审配调离前线改为把守邺县。
在袁绍心底,或也有几分想趁机削弱河北大族,借以扶持许攸、逢纪、郭图、荀谌等人以便于平衡的想法
逆风袁神,顺风必浪,便有了这种半场开香槟的行为。
但对于诸葛亮而言:袁绍越浪,对刘备就越有利。
将徐庶整理的情报仔细看完后,诸葛亮便又暂别了徐庶,只身来寻陈震。
陈震主要负责的是跟着刘备北上的数万士民安置诸事。
昔日在高唐为令,如今为了刘备的大业而甘愿拖家带口的来到涿县,似这样的良吏,诸葛亮也是钦佩的。
寻到陈震时,陈震正与曹宣和糜竺商议诸事。
见诸葛亮亲至,陈震三人皆是惊讶,忙又与诸葛亮见礼。
“是亮惊扰了三位。”
诸葛亮示意陈震三人不必多礼,遂又询问数万士民的安置诸事。
陈震不敢怠慢,便将诸事简明扼要的向诸葛亮汇报。
又提到刘备讨平六郡的捷报相继传回涿县后,原本或观望或投机的宗族势力也纷纷加大了对屯田所引起的人口迁移、土地划分、资源分配等等诸事务的配合。
这样的结果,诸葛亮早有预料,也没打算深究。
能让阎柔、王松等人聚兵,也与暗中传讯六郡两头讨好的宗族势力有千丝万缕的关联,诸葛亮甚至还可以向刘备进言,给这群投机的宗族势力颁个奖以示表彰和安抚。
在了解了数万士民的安置诸事后,诸葛亮又马不停蹄的来到文学馆寻沮授。
“诸葛军师刚回涿县便来寻我,所为何事?”沮授的语气不咸不淡,看似礼数周全,实则拒人于外。
诸葛亮也不在意沮授刻意保持距离,直言来意:“左将军初定六郡,民心新附。且诸吏又缺。沮从事可有贤才举荐?”
沮授现在是幽州的文学从事,负责士民的教化、礼仪,为此刘备还拨了两千卷藏书入文学馆。
不管沮授对刘备态度如何,只要能在其位谋其职,将这个文学从事的本职工作办好,且能让四方游士能慕名而来留在涿县,对刘备而言便有利。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论刘备有多么的礼贤下士,前提是涿县得有士!
毕竟幽州不是荆州,极少有各州郡士子会选择避祸于幽州,在吸纳士子上,幽州远不如有地缘优势的荆州。
好在刘备有陈登和郑玄赠送的七千卷藏书能吸纳寒门游士,而冀州也有为沮授抱不平的士子携友而来。
诸葛亮来此,便是向沮授要人的。
“我举荐的贤才,左将军敢用?”沮授不答反问,双眸直勾勾的盯着诸葛亮,仿佛要将眼前这个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穿。
有关于刘备讨平六郡诸事,沮授在涿县也时刻关注着,也知道为刘备谋划军事战略的便是眼前的诸葛亮。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沮授本就是个中翘楚,自然能看明白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平六郡战略。
越是明白,沮授便越是震撼。
既震撼诸葛亮战略的精妙,更震撼诸葛亮的年轻,在诸葛亮面前,沮授都只能被称为河北奇才而非天下奇才。
面对沮授那不加掩饰的锋芒,诸葛亮仿佛没有瞧见似的,如常的温润如风:“沮从事说笑了,天下纷乱,纲常失序。左将军只忧能治州郡的贤才不能施展才能抱负,又岂会妄加猜测而寒贤士之心?如广阳郡长史齐周、渔阳郡从事刘放,二人虽曾助贼,但左将军惜二人才华而表刘放为上谷郡太守、齐周为广阳郡太守。又有故幽州从事田畴,因厌恶公孙瓒杀刘虞而隐于徐无山中,今也受左将军表为‘行右北平太守事、领辽西郡太守,督幽州东二郡诸军事’。左将军一向信义昭著,极重贤才,只要沮从事敢荐,左将军便敢用。”
一席话,听得沮授更为震惊。
不论是齐周、刘放还是田畴都是幽州享有盛名的贤士,尤其是田畴,袁绍昔日屡屡派人征辟而不就。
而如今这三人竟都被刘备委以重任!
即便是沮授此刻也不由暗暗长叹:左将军的器量,大将军远不如也。
若换成袁绍,绝对不敢将齐周、刘放这两个降吏委任为太守,更不敢让田畴直接督幽东两郡军政。
良久。
沮授喟然一叹,取出一份名单给诸葛亮:“有才能且能委任为吏的,已尽在其中。”
顿了顿,沮授又补充道:“左将军只是涿郡太守,并无委任郡守及其属吏的权力,我以为此事还应与袁刺史商议。”
沮授也是个纠结人,一边将名单给诸葛亮,一边又不忘指出幽州刺史是袁熙而不是刘备。
诸葛亮接过名单,应道:“左将军今日见袁刺史时,便已言明,讨伐六郡之功全赖袁刺史与诸将士戮力同心,非其一人之功。委任郡守及其属吏一事,左将军亦会向袁刺史表明。”
沮授复杂的看着诸葛亮,欲言又止,终究还是将心头的话又咽了回去。
看着离去的诸葛亮,沮授不由长叹:“左将军伐六郡而不居功,其志不在幽州,而在天下。大将军若能彻底击溃曹操,尚有可为;若不能,则天下大势,难定矣!”
话音刚落,沮授又摇了摇头,自嘲而笑:“谁能定大势,又与我何干。”
诸葛亮在离了文学馆后,则又回头看了一眼,嘴角泛起笑意。
求月票,感谢支持,第1更奉上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