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 第139章 袁绍弃军而逃,刘备诸葛亮南下助威
第139章 袁绍弃军而逃,刘备诸葛亮南下助威(4更)
随着张郃、高览临阵倒戈,袁绍军心惊扰。
兼之“许攸投曹”“淳于琼被斩”“乌巢军粮尽毁”“大将军袁绍听信谗言”等等流言也在疯传。
却是荀攸闻张郃、高览临阵倒戈后,当机立断派人四处散布,以乱袁绍军心。
听着军心惊扰的战报,看着带伤而归的郭图,袁绍更是心惶惶。
“事已至此,只能暂退河北!”
“传孤军令,立即集结骑兵。”
正应了曹操那句“干大事而惜身”。
在确认张郃、高览临阵倒戈后,袁绍不仅没有去稳定军心,反而直接集结了八百骑兵。
跑路了!
在官渡大军最需要袁绍的时候,袁绍跑路了!
八百骑兵自中军大帐飞奔向北,更是不到一日便狂奔二百里,又走延津渡黄河抵达了黎阳。
袁神终究是袁神,即便是跑路都能称之为“马神”。
而在袁绍跑路后,官渡大营的袁兵彻底失去了指挥,如土崩瓦解一般崩溃。
或逃或降或是自相践踏者,更不知凡几。
消息传到涿县,袁熙登时骇然不已。
“大将军败了?这怎么可能!”
当看到情报中称“许攸投曹”时,袁熙顿感凉意自脚底而出瞬间便攀升到了头顶。
“竟是我导致了大将军战败?这这.”袁熙哆嗦着,连话都说不出来。
很快。
袁熙又想到了献策的刘备,惊惧又变为愤怒:“不,不对,不是我,是刘备,是刘备故意为之!”
被惊惧和愤怒冲昏了理智的袁熙,竟直接策马提剑冲入左将军府,直呼“刘备”。
然而。
袁熙的话音刚落,便被一双丹凤眼死死的盯着,那剩下的话瞬间堵在了喉咙间。
“云长,休得无礼!”
刘备制止了动怒的关羽,又迎上了惊怒交加的袁熙,拱手道:“官渡之事,我已知晓,袁刺史可否入内一叙?若是张扬了,对袁刺史也是不利的。”
听着刘备那平静的语气,又瞥见关羽那冷冽的眼神,袁熙咬了咬牙,收剑回鞘,下马与刘备入内。
而在堂内。
除了刘备,诸葛亮也在。
“左将军,许攸为何会叛变投曹?”袁熙直奔主题,直勾勾的盯着刘备。
刘备却是长叹一声:“许攸与曹操本是旧识,定是袁尚手段有失,没能诛杀许攸反让许攸携恨投曹,此举也的确令人意外。我没想到袁尚竟是无智之辈!让大将军兵败如此,袁尚难辞其咎!”
在听到“让大将军兵败如此,袁尚难辞其咎”这句话后,袁熙表情先是惊愕,随即又变为欣喜。
对啊!
让大将军兵败如此,罪在袁尚!
是袁尚要诛杀许攸,又不是我要诛杀许攸。
我怕什么!
想明白了关键的袁熙,顿感惭愧,忙又向刘备行礼赔罪:“是我方才无状,冲撞了左将军。”
刘备扶起袁熙,安抚道:“袁刺史心忧大将军安危,一时情急,也是人之常情。方才我正与军师商议,是否要派兵前往黎阳,以助大将军声威。”
袁熙不由一愣:“大将军已经败了,现在派兵去黎阳,又有何用?”
刘备轻轻摇头:“我既受大将军之命出任涿郡为都督,今闻大将军兵败,焉有不派兵相助之理?袁刺史为大将军之子,又岂能不尽人子之礼?袁刺史要与袁尚和袁谭相争,此时正是良机。”
一语点醒梦中人。
袁熙欣喜再拜:“幸有左将军指点,我这便去整顿兵马。”
刘备又道:“此番去邺城,只需挑选轻骑便可。需谨记,去得越早,袁刺史在大将军心头的分量便越重。”
袁熙点头了然。
虽是派兵相助,但实际上也不会真的与曹操再战,故而兵多兵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意要送达。
待袁熙离去,刘备转身大笑:“袁绍愚夫也。十万步骑力压官渡,却落个弃大军而走的败局。如今袁绍势力大减,军师为我所谋基业,已功成一半矣!”
诸葛亮初见时的豪言,历历在耳。
【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又覆灭公孙瓒全据幽州,虎踞河北,本为最强,当横扫天下,莫有能挡。然而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断,且又纵子争权,以至于河北文武各怀异心,其势看似如江河奔涌,实则淤塞暗生。亮料其必败于曹操之手。】
今日再忆,刘备对诸葛亮的惊世之才更为钦佩。
而在堂外,关羽看向诸葛亮的眼神同样崇敬。
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竟能谋尽天下!
让关羽亦不由暗暗感慨:大哥得遇军师,何其有幸!
诸葛亮却只是轻摇羽扇,淡然而笑,仿佛所谋划之事并不足以称道似的。
笑声过后。
刘备又征求诸葛亮的意见:“此番前往邺城,短时间内或不能返回涿县,军师可与我同往,遇事亦可商议。”
见诸葛亮沉吟,刘备顿知诸葛亮心忧诸务,遂又劝道:“而今幽州七郡,有元直督涿郡,有士元督幽州西四郡,有子泰督幽州东二郡,另有翼德、子仲等人协助,即便军师不在涿县也无紧要。倘若军师事事劳心,即便是铁打的身子那也受不了啊。”
自刘备及以下,都知道诸葛亮喜欢事事劳心,细查纰漏。有时候刘备给诸葛亮放个假,诸葛亮都要废寝忘食。
刘备看在眼里,忧在心里。
正好这次要去邺城,刘备决定将诸葛亮带上,一来是遇事可以跟诸葛亮商议,二来也是避免诸葛亮在涿县又每日废寝忘食的劳心诸事。
感受到刘备的关怀,诸葛亮亦是感动。
事无巨细咸都决之的习惯,诸葛亮一时半会儿也改不过来。
自白帝城后,诸葛亮能用的人才极少。
本以为马谡可当重任,结果街亭失守差点没让诸葛亮崩溃,以至于诸葛亮养成了诸事都要亲自过问的习惯。
不是诸葛亮不想放权,实在是不敢放权。
而今。
刘备麾下虽然称不上人才济济,但麻雀虽少五脏俱全,亦有能为诸葛亮分担重任的人。
念及此,诸葛亮不再迟疑:“便依将军之命。”
今天成都雨太大了,去接了小孩。晚了点。各位主意防雨。4更奉上。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