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 第148章 诸葛亮舌战田丰,博学品行折服狂才
第148章 诸葛亮舌战田丰,博学品行折服狂才(3更)
“岁初,有荆州故友致书,言其于荆州结识一奇才,其人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只恨未遇桓公昭王;且云那人回琅琊祭祖后,久滞未返,故而托我查问。今我所遇之诸葛先生,岂即其人耶??”
田丰笑容温和,目光却极是锐利,与面谏袁绍时的样子判若两人,尽显名士风范。
咦?
诸葛亮闻言,心中微诧。
荆州知道诸葛亮回琅琊祭祖的人不多,能与田丰结为故友的更是寥寥。
下意识的,诸葛亮便猜到了给田丰致书的人,问道:“田先生的故友,可是故虎贲中郎将博陵崔钧崔州平?”
田丰微微颔首:“州平为人,甚为刚烈,即便是其父买官污了清名,亦敢斥为‘铜臭’,董卓祸乱朝纲,州平亦曾举兵反董,后因厌恶诸侯争权夺利、畏缩不前,愤而南下。听闻诸葛先生彼时不过十余岁,便能与州平为友,着实令人惊叹啊。”
诸葛亮执扇作揖:“亮初遇州平,一见如故,彼此推重,遂成莫逆之交。不曾想,今日身在异乡,竟能得遇州平故交,实乃幸事。”
田丰眼中掠过一丝讶色。
寻常少年,就算结识了崔钧这样的人物,也免不了尊称一声“崔中郎将”“崔太守”或至少是“州平兄”。
诸葛亮却直接以“州平”相称!
不是情谊深厚者,焉能互称表字?
崔钧何等身份?
父为太尉,兄为议郎,自身历任虎贲中郎将、西河太守,讨董之役亦有其一席之地!
南奔荆州时遇一少年,初谈之下竟引为知己,互以表字相称。
若非诸葛亮当时已具非凡之才,崔钧岂能如此折节下交?
田丰又忆起沮授信中曾言:“左将军刘备讨平六郡后,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因功迁为军师将军,此人或为左将军‘计权合变’者。”
所谓计权合变,顾名思义:计为制定战略,权为灵活调整,合为契合实际,变为应对变化。
即: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动态应对局势变化。
一个青年文士能在征战中由中郎将升任将军,若非有此统筹应变之功,焉能至此?
更令沮授、田丰震惊的是:诸葛亮如今尚不满二十!
思及此处,田丰收起任何轻慢之念。
随后,无论是天文地理、三教九流,抑或尧舜之道、孔颜之德,还是谋划算计之策,每当田丰起话头,诸葛亮总能从容应答,言辞间常有不俗之见。
愈是深入交谈,田丰心底的惊讶愈甚!
田丰不知道的是:眼前之人,不仅是当年那令崔钧折服的少年奇才,更是历尽沧桑、身经百战的集大成者。
军政一体,武庙十哲!
文,贯通百家;武,经纬军国!
田丰所想试探的,正是这等人物。
要能难倒最强形态的事后诸葛亮,田丰高低都能入武庙走一圈。
“诸葛先生之博学,我不如也!”
不知谈论了多久,田丰心中难倒对方的念头渐消,甘拜下风。
若说关羽以武勇气度慑服颜良、文丑,诸葛亮则以学识德行使田丰由衷倾佩。
一番畅谈,诸葛亮的德才兼备之质,于田丰面前展露无遗。
“田先生过谦了!”诸葛亮执扇回礼,温和而道:“以田先生的谋略,便是张良、陈平复生,亦未必能及。”
田丰黯然摇头,心头泛起几分苦涩:“诸葛先生过誉了。张良、陈平,或辅高祖定鼎屡出奇谋功成身退,或历三朝执掌国柄。我不过略有薄才罢了。若非左将军昨日搭救,恐怕此刻已是枯骨一堆,哪敢自比前贤?”
见田丰心绪低沉,诸葛亮轻摇羽扇,语带试探:“亮尝闻,明主贵在识人善任,贤臣重在择主而事。明主得忠良,可成五霸之业;贤臣奉庸主,恐遭覆巢之祸。田先生忠直刚烈,唯思尽忠而不顾己身,亮深为钦敬。然而,诸侯之臣,非天子之臣也,《诗》云:‘逝将去汝,适彼乐土。’,或另择明主,或死守愚忠,皆为臣道之所在。”
田丰何等明敏,立时领会其中隐喻,笑而应道:“我既受大将军知遇之恩,岂能轻弃?若为求新主而背弃旧主,亦非君子所为。”
诸葛亮此问,本就意在试探。
见田丰既言明心属袁绍,又无丝毫愠色,便知其坚守的底线:只要袁绍在,田丰断不会助刘备而损袁绍。
诸葛亮遂又含笑言道:“田先生之意,亮已知悉。请田先生放心,左将军虽有弘志,但意在匡扶汉室,‘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绝无害大将军性命之心。。”
田丰忽然沉默片刻,看向诸葛亮的目光带上了几分探究:“诸葛先生当真以为,当今汉室,尚值得匡扶?”
诸葛亮斩钉截铁:“当然!”
田丰不由失笑,语含微嘲:“我曾为洛阳侍御史,目睹者不是宦官专权,便是外戚乱政。天子深居禁中,只知玩弄权术而不恤万民。匡扶此等汉室,所为何来?当今天子纵有几分聪慧,然而自幼陷于权争,心性凉薄,更乏治国之才。辅佐这般天子,未必比得上辅佐大将军。”
诸葛亮神色肃然,声音转沉:“田先生之言,亮深以为然。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顿了顿。
诸葛亮的语气陡然转昂,字字铿锵:“但我等既知天命,复明时务,岂能因天子凉薄无能,便弃安汉兴刘、匡君辅国、造福黎民之宏志而不顾?”
田丰目光再是一凝,直视诸葛亮问道:“诸葛先生口中的‘君’与‘刘’,所指的可是当今天子?”
诸葛亮轻轻摇着羽扇,轻笑而道:“亮所言‘君’者,乃汉室社稷之君道;‘刘’者,乃高祖之基业、万民所托。方今天子虽居大宝,却身陷权臣之桎梏,未能尽人君之责。我等志士所求,非是独奉一人,而在兴复汉统、重光天下,使万姓得以所安。倘若天命所归,自有明主以顺承之,岂能拘于一时之势耶?”
3更来啦!最爱诸葛亮,这张改得久了点。求月票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